不愧是有經驗的工匠,一下子找到了問題的所在。明朝的耐火磚主要是用鋁礬土,高嶺土,粘土等材料製成,由於工藝落後,雜質含量高等原因,耐火溫度並不高,用來燒磚燒瓦當然是沒有問題。像硫璃瓦燒製溫度一般在九百度左右,而要想燒熔石英石至少要達到一千四百度以上的高溫,這樣的耐火磚自然達不到這麼高的溫度。
“宋師傅說得沒錯,確實這種耐火磚不能勝任,他的耐高溫能力達不到要求,必須另找辦法才行。”何志遠說道。
既然使用耐火磚不行,那另外的辦法只能使用坩堝了。不過用坩堝燒製玻璃產量必然不大,畢竟這東西不像耐火磚一樣可以建成一個幾千斤的高爐。但不管怎麼說這也是一種辦法,只要能製出玻璃,就一定能賣出高價,要知道在當代一個小玻璃球都能賣出夜明珠的價格。所以根本不用擔心成本高,產量低的問題。
坩堝當中當屬石墨作材料燒製的最好了,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出現了坩堝,但所用的材料不是石墨,而是和耐火磚差不多的材料,也不能耐受高溫。所以不能從市場上購買現有的坩堝,必須用石墨加上粘土自己製作坩堝才可以。
但石墨在這時還沒有被重視和利用,古人認為他是一種和煤炭差不多的東西,根本沒有引起工匠們的注意。他記得後世的平度和萊西就是中國三大石墨產地之一,而且這兩地的石墨是純度高質量好的晶狀石墨。
眾人見何志遠在凝神思考,也就不再說話,站在旁邊靜靜地等待著。
不一會,何志遠對宋師傅說:“宋師傅可聽說過石墨?”
“何公子所說可是煤黑?”宋師傅問。
原來在這個時代,石墨和煤是不區分的。在明朝大多數人的眼裡,石墨的用途甚至還不如煤,很多人都不知道石墨這種叫法。
何志遠說:“兩種東西是不一樣的,石墨是結晶狀的細膩黑石,手感軟滑,這是與煤的重要區別。我知道在離此不遠的萊州府的平度有石墨礦脈,當地應該能有人開採。你們先不要再燒了,把這個高爐拆了,等買來石墨造出坩堝,再用坩堝燒製。”
隨後,何志遠按排人去平度通知週記的店鋪採在當地打聽採購石墨。
當然,這兩天也不能讓宋師傅他們閒著,他又詳細介紹了製造玻璃的工藝流程。以及一些輔助材料,比如石灰石、長石、純鹼與砂子的比例以及輔料的作用等等。並讓他們按排人將材料用石磨粉碎,越碎越好。
之後,何志遠又問宋師傅:“你們燒窖時都是怎樣鼓風?”
“就是經常用到的風箱,比普通百姓家的風箱要大一些。”宋師傅答道。說著便領著何志遠來到那個大個的風箱前,指給何志遠看。
何志遠在前世時經常看一些歷史穿越小說。他清楚記得,這種鼓風技術最高只能將爐溫提高到大約一千二百度,再想提高爐溫必須採用其他方法。當時小說上說到為了提高爐溫,將空氣加熱然後再用革囊或是風箱將熱空氣鼓入爐膛,升溫效果很好,能使爐溫達到鋼水熔化的溫度。
後來也在網上搜尋過這類資料,瞭解到現代鍊鋼也是採用熱空氣的方法提高爐溫,看來這種提高爐溫的方法是可行的。
於是他對宋師傅說道:“宋師傅,要提高爐溫,用這種簡單的鼓風方式是不行的。要想辦法使爐火更旺,溫度更高,必須要改進鼓風方式。比如想辦法提高鼓風量,提高風的溫度等。再就是做好窖內的保溫,讓熱量不要散發出去。這些天你好好琢磨琢磨,只要爐溫升上去,石英砂就能熔化。將來製出玻璃,還是老規矩,每位師傅獎勵一百兩銀子。”
四位工匠聽說還有賞銀,當即高興了。這樣的待遇他們早就聽說過,只是一直沒有聽東家說過,所以心裡一直不放心。現在聽何志遠親口說了,也就落實這種傳聞,他們自然勁頭更足了。
他們紛紛表示,這些天一定想辦法提高爐溫。儘快製造出何志遠要求的玻璃。
叮囑完這些事情之後,這時大約是巳時三刻,也就是後世的十點左右。這時太陽昇起來了,氣溫越來越高。他想起了昨天在城內宅子裡的冰窯。整個三伏天他基本上沒怎麼走出房間,一直都宅在家裡編寫教材,都是月季在旁邊搖著扇子,他一直沒有感到熱。這幾天出來幾次才知道,原來五百年前的小冰河期的夏天也是非常炎熱的。
這時他想到了製冰的方法,如果能用這個辦法制出冰來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