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治十三年四月二十日,對於何家村五百多口的男女老少來說,是個好日子,經過近九十天的奮戰,水庫終於建成了。
在水庫大壩旁邊的一塊空地上,已經紮起一個戲臺,今天要在這舉行一個水庫建成儀式。儀式過後,還要請戲班子唱一天的大戲。在這個戲臺的旁邊是一個巨大的贔屓,贔屓的背上駝著一塊石碑,石碑用紅色的綢布蓋著。
巳時剛過,就陸陸續續的有大人小孩抱著板凳,拿著蒲團來到這裡。大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,高興的相互打著招呼,孩子們則在戲臺下面追逐奔跑,打鬧嘻戲。今天學館裡特意放了一天假,孩子們格外的多。
何紹雲和何志遠父子倆今天都換了一身新衣服,何紹雲身穿一嶄新的灰布長袍,頭上是一頂新的“六合一統帽”;何志遠穿了一身藍色儒生長衫,頭戴黑色生員帽。
今天對於何志遠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,正月初七日他穿越醒來到現在已經三個多月,這三個多月裡修好了水庫,新建了肥皂作坊,並開始生產,一百人的護衛隊已經訓練的小有成績。學館開始教授孩子們數學,並得到了大家的支援。
這每一件事,都是在他的影響下促成的,都有他的功績。三多個月來,這個村子每天都發生新的變化,到處都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。大家對何志遠都充滿了感激和信任。
巳時兩刻父子倆到了戲臺的長條桌前坐定,坐在戲臺上的有七八個人都是村裡族老里長們,只有他一個十四歲的孩子,算是例外。
主持儀式的王族長見鄉新們都來得差不多了,就走到戲臺前,咳嗽兩聲,說道:“鄉親們,經過三個月的修建,我們村的水庫即將完成了。現在請各位族老里長們,到大壩上去填上最後一鍁土。”
這時候,七八個族老里長還有何志遠都拿著一把鍁,來到了大壩上。壩頂上已經預留好一個不大的坑,旁邊是一些土。
何森老爺子拿過兩個瓢,一個瓢裡是半瓢蠶蛹,另一個瓢裡半瓢穀子。先將蠶蛹倒進土坑,再將穀子倒進土坑,寓意大壩千秋永固,然後大家都一起剷土,將坑埴滿,再用鍁拍實。至此大壩正式建成,接下來,鞭炮齊鳴,鑼鼓喧天,慶祝大壩正式建成。
待鞭炮停止,大家回到臺上。王族長又走到臺前說:“這次修建水庫,何紹雲與其子何志遠都出力不小,沒有何志遠最開始的洩洪溝的主意,就沒有現在的水庫。後來,為加快進度擴大規模,何家又拿出六千多兩銀子,僱傭丁壯,才將水庫建成,此為大功,也是我們村的大恩人,所以由何森老爺子提議,其他族老里長們附議,為何家建功德碑一座,以彰其德。現在請何森老爺子和何里長一起為功德碑揭彩。”
何森與何紹雲再次走下戲臺,來到碑前,兩人分立兩邊,將紅綢布輕輕一拉,功德碑便顯現出來。只見碑上全文如下:
吾鄉何家村,鍾靈毓秀,民風淳樸。世代躬耕,勤勉弗怠。然鄉之東鄰有水焉,其性古怪難測,旱澇不調,常為禍於田畝。鄉民苦之久矣!吾之先民嘗集資築壩於其上,以期理順水患,然無半分成效,惜哉,痛矣!興水利以絕河患,使鄉民生計復安,實乃祖輩之夙夢,百代之願景。
盤龍吾鄉,人傑地靈;躬逢盛世,虎嘯龍吟。賢明者,何志遠,天資聰穎、明睿多智,議再修水庫並行洩洪溝於壩側,水患可治矣。其父紹雲,納銀六千餘兩,攬壯丁兩千一百三十二人,夙興夜寐,歷時八十餘日,水庫乃成。自此後,旱則開閘以灌溉,澇則落閘以蓄洪。水患治矣!
吾鄉賢達何氏父子,思其惠,其惠澤鄉鄰;論其功,其功在當代,量其利,其利在千秋。
飲水思源,其恩莫敢忘。為彰賢明為民造福之馨德,頌人傑智除水患之懿行。乃勒石銘文,述其事、刻其名、旌其功、彰其行,以供後世敬仰!
大明弘治十三年辛巳月
揭彩完成後,王族長又接著說:“下面有請我們村的壽星,何姓族老為大家講幾句。”
何森老爺子走到臺前,開口朗聲說道:“鄉親們吶,從洪武三年何家從江蘇海東十八村遷到此地落戶,那時候只有七八戶人家。到現在已整整過去了一百三十年。這個村子幾乎年年缺水,因為缺水地裡收成不好,幾乎家家都捱餓。從我記事起,幾乎每年都有娃娃餓死。”說到這裡何森一陣哽咽,臺下有人也不禁無聲地流下淚來。
停了一會,何森又接著說:“修水庫,成了我們這個村子四五輩人的夢想啊。六十多年前,就是紹雲他爺爺那輩人,紹雲的爺爺帶著大家修了整整一個冬天,過了年又修了一個春天,終於修成了水庫,可是那年雨水大,晚上水漫過壩堤,大壩沖塌,村子被淹,死了七八個人。從那以後,又反覆修了幾次,結果都是沒成功,還釀成水災。”
“今年終於修好了!這次修的水庫,比六十五年前那個大了一倍還多,壩堤又高又厚。保證能經得起今年夏天的雨水的沖刷。我們村以後豐收有望再也不會捱餓了!這都是託了紹雲家的福啊!大家都要將這個事情講給孩子們聽,讓咱們這個村子子孫孫都記住紹雲和志遠父子倆!”
接下來王族長又請何紹雲到臺前講話。昨天晚上,何志遠父子倆對於講話的內容已經商量妥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