……
兩人繼續同時拋投第三竿,王奎再次中魚,這次是一條50厘米的藍鯰魚。
事實證明,他對魚情的判斷是非常精準的,儘管林澤地是頂級掠食者大魚容易聚集的地方,但在上午這時候,許多大魚是懶得活動的,它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傍晚。
並且,按老奎的話來說,還有另外一點因素,就是水溫!
上午太陽剛剛升起,水溫相對一天內較低,學過化學的都知道,水溫越低,含氧量越高,反之則越低,這也是為什麼冷水魚普遍比暖水魚要巨大的原因。
因為魚的體型越大,活動時所需要的氧氣含量就越高。
這時候,水中的含氧量較高,大魚都喜歡沉底,除非等溫度上來,它們才會浮上表層,甚至跳出水面呼吸更多的氧氣。
王奎接連中魚,而羅伯森則一條未中,彷彿之前的情況正好被來了個兩級反轉。
探索頻道官方,許多北美網友這回算是徹底說不出來什麼話了。
不過,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。
五分鐘過去,羅伯森也迎來了第一條魚。
雙方從這一刻,像是迴歸到了昨晚老奎與織田永真的那種氛圍,展開了競技solo,王奎兩三竿中一條,羅伯森兩三竿中一條。
兩個小時過去,雙方的水槽、魚桶裡,都積攢了不少米級以下的魚類。
這時候,時間已經來到了中午。
王奎瞥了一眼滿滿兩大桶魚,“先找稱重點吧,再釣下去就該放不下了!我們需要給大魚留空,順便補充一下能量!”
垂釣是一件非常耗體力的事情,路亞釣更是如此。
持續高強度的收拋線,讓王奎的手腕現在已經發酸了。
這一次,他並沒有等羅伯森,有兩點原因:
第一,稱重點就在附近,第二,方圓幾十公里內,只有這一處王奎認為的最佳垂釣點。
所以,綜合判斷,就算不跟著羅伯森,對方也一定會攢滿魚後,在同樣的垂釣點放魚,然後再回到這裡。
畢竟,兩人在這兒待了一上午,對這裡的魚情瞭解已經比較熟悉了。
加上他們又在這裡下“重本”打了窩,只釣上來這些米級以下小魚就走,有些太浪費了,重新找垂釣區,又得浪費燃料。
最起碼,也得弄上來兩條加倍率的大魚才能回本。
於是。
王奎直接讓織田永真開船。
發動機一響,看著儀表臺上面的油針直接頂到頭,織田永真心裡就有些“肉疼”,裝滿這些魚,確實增加了不少油耗。
好在,稱重點就在離這兒不遠的2公里。
靠岸後,第一次,稱重區一個選手也沒有,就只有王奎他們自己。
“看來我們距離其它選手比較遠啊……”
王奎重新開啟地圖,理論上來說,稱重點都是會選擇在選手互相比較中心的位置,而中午休息的這時候,竟然一個人沒有,說明其它選手選擇了他們認為更近的區域。
“第16條,49磅,加在一起總計……723.2磅!”
稱重員報出所有魚後,同時將記錄上傳到了esci的後臺資料上。
點開活動頁面,王奎後面的數字立刻從“0”快速增加,同時排名也在不斷上升,達到了第三名。
“好傢伙,看來我是小瞧馬約爾了……”
王奎咧嘴一笑,沒想到排在他前面的,正是馬約爾,至於第一名,是一個來自歐洲的選手。
歐洲水系發達,多河流湖泊,垂釣業也很先進完善,能拿第一也不稀奇。
“不過,現在這些排名都是虛的,真正的較量,應該是下午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