褚青在香港幾年,印象最深的除了他們相對成熟的商業片生產流水線,便是那個很吊的演藝人協會了。
1993年,由許冠文、程龍、阿梅、發哥等大咖牽頭成立,也是大中華地區的第一個演藝人協會。不僅包括影視界,還涵蓋了音樂、廣播、曲藝、舞臺、幕後等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演藝人。
而且從去年開始,組織還透過了新章程,可以吸納內地藝人入會。
它其實屬於工會性質,工會都曉得,就是保護勞動者權益的,順便放放電影。因此,協會成立以來,做的事情主要有三類:保障藝人權益、促進藝人溝通、組織各種慈善活動。
比較典型的,如98年內地水災籌款,02年劉佳玲裸*照事件大遊行,以及03年的抗非*典音樂會。
褚青身在其中,有具體的感受,就覺著這個特別好。
甭管內部如何爭鬥傾軋,可真要碰上對個人、整體造成嚴重傷害的事件,他們能讓人家看到,娛樂圈不是一盤散沙,也可以團結一致,或對社會有所貢獻。
正是有典範在前,又趕上王伯釗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,他便無意中和馮曉剛提起,言談間頗為感慨。
沒想到,馮導聽完表示:誒,陳到明正琢磨這東西呢!
喲,褚青頓時覺著挺興奮,拽住對方就聊。
因為明叔可是有政治身份的,人家是全國政*協委員,文聯那邊也有關係,跟普通演員絕對不一樣。如果他肯牽頭,那肯定比別人管用。
結果咧,馮曉剛摟頭就潑了盆冷水,給丫掰扯了一遍國內的複雜形勢。
可以說,大陸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的民間組織,所有的民間組織,或多或少都帶著官方色彩。
目前,內地與演藝界相關的幾個單位,若論咖位,那自然首推文聯。
文聯屬於國家正統,有明確的條款支撐,各省、直轄市,以及石油、鐵路、化工等機關單位,都要設定這一機構。
什麼電影家協會、音樂家協會、作家協會、美術家協會……此類團體足足有52個,凡是跟文化沾點邊的,都歸文聯管。
咱就不說多,光看歷屆的掌門人名單,就知道它的逼格有多高。
除此之外,還有兩個挺奇葩的玩意兒,一個叫全國演藝裝置技術協會,一個叫全國演出家協會。
前面那貨,褚青聽了半天楞沒明白乾嘛的,後面那個倒懂了,就是賣證圈錢的。
什麼證?
經紀人證,演員資格證,舞臺舞美工程資格證……多了去了,編名頭還不好編?
簡單說,你交筆學費,他們給你培訓,老師一個個跟明星似的,其實都是混不下去的LO B。等你學完課程,就會經過一個考試,這便罷了,最牛*逼的是,他們培訓和考試的居然是一家人。
等你再過了,便會發個證件,卵用沒有,出了村兒都不認。
用膝蓋想想就很搞笑好嘛!
國內那麼多演員,你見誰成天抱著本演員資格證晃悠的?經紀人倒是有考證的,可惜並不規範化,公司和明星也不弔這個。
當然,既然人家敢玩,就說明背景無可估量,你若想搶飯吃,分分鐘滅掉。
不過,這些還只是明面上的阻礙,暗地裡的水更深。
首先,你若想成立內地的演藝人協會,那得找文聯審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