待他們出門,阿關不禁嘆了聲:“真煩啊!”
“真煩啊!”
陳果跟著湊熱鬧,又好心提醒道:“青仔,你這樣講,他們明天肯定亂寫的!”
“沒事沒事,不理他們。”
褚青毫不在乎,給倆人倒了茶,接著剛才的話題道:“果哥,我覺得你的土壤還是在香港,如果貿然來大陸拍戲,恐怕會水土不服。”
“就是嘛,我勸了都不聽的!”
阿關也愁,道:“你看你的創作,全部是現實題材,你對內地根本不瞭解,怎麼拍?”
“我知啊!可香港現在的樣子,別提文藝片,連麥兜都撲街啊!”
陳果搓了搓黑胖的大臉,顯得特糟心。
他呢,就像香港的賈璋柯,是少有的肯關注草根階層的導演,也是本土獨*立電影的旗手。前面五年,是他創作的最高峰,佳作頻出,什麼《香港製造》、《榴蓮飄飄》、《香港有個荷里活》等等。
可如今的世道,本土電影日薄西山,老闆縮緊腰包,從業人員急劇下滑,大半個產業鏈都往內地偏移。那些商業片導演還能混口飯吃,陳果這種小眾類的,就特別尷尬了。
有才華,沒出路,連轉型都轉不了。
他壓根不是拍商業片的料,楞把《餃子》那種驚悚片,鼓搗出點人文關懷的意思來,觀眾都悶啊!
而在歷史中,04年過後,陳果這個輝煌一時的導演忽然就泯滅了,只靠拍短片和四六不懂的外語片混日子。直到2014年,才有了一部像樣的電影《那夜凌晨,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》。
阿關比他稍強,但也好不到哪兒去,自《藍宇》之後,就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,幾乎消聲滅跡。
改革嘛,不光內地電影人苦逼,香港電影人更要面臨陣痛。陳果想孤注一擲,去大陸發展,亦是被逼無奈。
至於褚青呢,看著兩位老大哥,心中特不落忍。
可大環境如此,他個人力量微乎其微,只得道:“果哥,阿關,以後我多留意一下劇本,看有沒有適合你們的。你們這邊也多看看,如果缺資金儘管跟我講,我能幫一定幫。”
“那就謝謝你了,青仔!”
倆人頓了頓,同時慨嘆。
…………
“阿京,你今次太大意了!”
“是啊,我也沒料到會變成這樣!”
王京愁眉苦臉的打著電話,不敢反駁,一是自己真昏了頭腦,二是對方的身份。
話說打人事件逐漸升級,鬧得全國皆知,劇組每天光應付媒體就焦頭爛額。而文慈也意識到了此前的行為有多麼二百五,不再發表任何觀點,只哼哼哈哈的和稀泥。
可惜為時過晚,那番關於兩地觀念的言論已惹了眾怒,不斷有國內的演藝圈人士加入進來,紛紛力挺小白龍,譴責張、謝、王三人。
沒辦法,都同仇敵愾了,此時不表態,就說明自己屁股不正。
演藝圈還算平和,網民卻更加憤怒,瘋狂的刷屏噴人,主要針對兩點:一個是地域歧視,一個是當事人死不道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