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林沒有戛納那麼多逼事,什麼先走一半臺階,主席再陪著走另一半,最後一起合影。這裡要輕鬆許多,科斯里克跟他們聊了聊,並介紹了一位大咖:青年論壇主席克里斯多夫。
眾所周知,柏林影展最重要的兩個單元,便是主競賽和青年論壇。後者的地位相當於科舉,從這裡成名的那些年輕導演,某種程度上,克里斯多夫就是他們的座師。
98年,褚青隨《小武》來參賽,沒有任何人搭理。03年,他第二次造訪,認識的不認識的,逮著機會都過來打招呼。
費了好大勁,他才擺脫人群,急忙忙的入場。
“哎,那倆人舉的牌子什麼意思?”
直到坐進席位,緩了片刻,他才有功夫問程穎。
“你看不懂啊?前面一個chu,一個心形符號,後面是kiss&ne。”
“我懂啊,但我不知道為啥要跟個kiss&ne?”
“噗哧!”程穎忍不住噴了。
“有什麼可笑的?”他很納悶。
“豬啊你!”
範小爺都看不過去了,搬過他的臉狠狠親了一口,發出“chu~”的一聲。
&ne!”
…………
“今天,柏林有三分之一的人走上街頭,反對美國對伊拉克開戰。而我們,則在這裡慶祝電影節的閉幕。”
大概六點鐘,頒獎禮正式舉行。科斯里克充當了開場主持的角色,與十天前一樣,他仍舊拿政治說事。
“當然,我們並非冷漠,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彰顯我們電影人的立場。今年22部參賽作品,有近半數在關注死亡,關注生存,關注政治形態下的人性衝突……”
丫在臺上巴拉巴拉個沒完,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:哥這屆辦的很牛*逼,此處應有掌聲!
其實底下早特麼想罵娘了,可還得給面子,都一臉便秘的忍耐。
這會場極大,約莫有上千座位。褚青一行在靠後的位置,看得特費勁,聽又聽不懂,除了溜號真不知道幹嘛了。
好不容易,科斯里克結束了自己的拉票活動,又請本屆的評審團亮相。八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導演、演員、製片人、理論家一字排開,氣勢倒有了,就是名聲遜了點。
歐洲電影節的流程極為冗長,雖然沒有歌舞表演,但獎項繁多,還穿插著各類古怪的回顧和小專案。
最先頒出的都是些邊角料,什麼一週電影人才獎,卡里加里電影獎,堂吉訶德獎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。
這些跟褚青有毛關係,無聊的要死,範小爺更過分,靠著椅子慢慢往下滑。他抿了抿嘴,悄悄把手伸過去,用力捏了下她的屁股。
“啊!”
驚呼聲喊出一半,她便反應過來,連忙捂住嘴,睏意全無。
“你找死……”
未等發飆,褚青就一把拽住她,指了指臺上,道:“哎,《英雄》得獎了!”
“什麼獎?”她關注點立即轉移。
“阿爾弗雷德鮑爾獎。”
“……”
丫頭特茫然,這叫什麼鬼?
所謂阿爾弗雷德鮑爾,便是影展的創始人,這個獎的針對目標,則是那些對電影藝術提供了開創性思維的新影片。
貌似很空虛,所以它還有個更簡明的稱謂:安慰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