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瑜向來性度恢廓,也並沒有將這一點冒犯放在心上,反倒笑著同孫翊應聲,“三公子于軍中歷練,方才之言也頗有見地。”
孫翊點頭道,“若是中護軍見識過我所率領的弩騎兵後,便不會杞人憂天了。”
孫翊說罷,便取出一柄技巧連弩來,“兄長請看,這是弟潛心多時,尋得巧匠莫氏一族,在連弩的基礎上改進的機巧連弩。此機巧連弩可連發十五支箭矢,無論是射程還是準度都在連弩之上。
有此之物,定可破曹仁之防守。”
孫策能一路高歌猛進,原也就有連弩的功勞,連弩高效地殺敵之策,使江東軍總是能在戰場上快速致勝。
只是連弩的射程距離和力道上有所欠缺,當孫策遇到了同樣擅長疾風戰法的曹仁,卻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實力。
曹仁此人身邊有楊俊為軍師,此人甚為明達,率先發現了江東軍的連弩之用,便使用騎兵和長矛兵以攻為守,硬生生防住了江東軍的進攻。
孫策正覺頭疼,孫翊此言不亞於剛想睡覺給人送上枕頭。
孫翊提出,“若是諸將不信,也可前往校場一試。”
“如何一試?”太史慈聞言,也頗有興致,先前軍中少量士兵配備連弩的時候,他就驚歎此物之妙,於戰場上殺敵之際,威力極大。
只是連弩數量不足,且時常損壞,這才令曹仁發現破綻。
如今孫翊言說他有更為玄妙的技巧連弩,太史慈如何能不感興趣。
孫翊以槍指太史慈和周瑜二人,“二位將軍可率麾下士兵與我麾下弩騎兵演練一場,便可知我弩騎兵的厲害。”
太史慈率先迎戰,“三公子只管放手來試,某自當迎戰。”
周瑜為保險起見,除了麾下選了百人,又在苦役營中選了百人,持盾守在前方。
孫策親自擂鼓,諸將都圍在校場上,想看看究竟這技巧連弩是何等寶物,令孫翊竟這般自信。
鼓聲雷動,苦役營士兵將盾按照指示層層疊疊架起,藏在盾後的乃是周瑜麾下的長矛兵,圍在盾中的還有太史慈率領的輕騎兵。
只見孫翊率先發起進攻,士兵策馬而入,於五十步之外便扣動扳機,弩箭如雨一般從各個方向飛向盾兵。
不過數個呼吸,那盾竟被紛紛射穿,持盾計程車兵成片倒下。
而盾兵之後的矛兵也看準時機,於盾之間的空隙處,刺出長矛,以做防守,孫翊也看準時間,將箭矢送入,只聽見盾陣之內計程車兵紛紛發出受傷的慘叫聲。
而陣外觀戰的諸將也都被眼前的這一場景給驚呆了。
 本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