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菊芋好,如今大唐全在種,比螺絲菜好照看。”
畢構放下心,老夫身體沒問題,看看飯菜即知曉。
螺絲菜他愛吃,船上有,蝦油小菜裡保證放, 大唐種植就是為了醃鹹菜。
後來小易從這邊帶回去一種姜,跟姜長得像,卻沒有姜的辛辣味道。
這個醃鹹菜同樣好,關鍵對生長環境要求地,天冷天熱的地方都能種。
種一次之後,刨的時候不要全給刨出來, 留下一些小的,大冬天零下三十多度, 可以活著,來年還發。
百姓按照報紙上所寫,願意種的人就在院子的角落種,選跟鄰居柵欄的臨街位置。
鄰里中間的柵欄一般不到一米高,都是細小的棍子插在那裡,想過去怎麼都能過去,小孩子都可以撞過去。
雙方卻沒有過去的時候,想去,從大門走,哪怕柵欄有的地方被風吹倒,也不能跨。
菊芋能躥根,會長到鄰居家,鄰居不種的看到後,當作不知道。
等秋天能收穫時,就挖,雙方很有默契,然後鄰居家如果有果樹, 比如杏樹、山裡紅、李子、沙果,保證給送來,說讓孩子吃。
大唐各地全種,鬼子姜繁殖速度太快了,除了野草,就沒見過這麼個瘋狂生長的東西。
別的外來物種或許是危害,鬼子姜大家不嫌多,做鹹菜拿什麼做不是做?
有的人家河邊有沙土地,種別的東西產量太低了,就種鬼子姜,種完不管。
不需要幫助除草,野草幹不過它,乾旱無所謂,雨水多也可以。
零上三十度、零下三度,對它來講不是問題,能活著,放心吧!
秋天一收穫,洗乾淨,用罈子放鹽醃製, 扔醬缸裡更好。
自己家保證吃不完,有送人的, 有拿去賣的,很便宜。
送人的基本上要放醬缸裡,每家做醬的味道都不一樣,跟蜀地泡菜似的,家家做,家家不同。
送別人醬缸的鬼子姜,得是自己家大醬獲得認可,否則拿不出手。
長安百姓家中誰的醬好,會製作許多,鄰居過去要。
帶上東西去,聊天,聊著就說自己家的醬裡蛆太多了,最近要挑挑蛆,孩子又想吃醬,鬧啊!
鄰居明白了,我給你一大碗醬,對方馬上說,你家的醬,我都不敢要,孩子就愛吃你家的,吃習慣了我還做不出來。
鄰居高興了:孩子有時候就是挑,想吃過兩天我再給送,別總說孩子不好,吃個醬而已。
不過現在的這裡沒有菊芋,離得近也沒種。
畢構就想到這個問題:“菊芋不錯,老夫發現他們醃菜少,要推廣。”
“是,他們是新石器時代,不僅僅是工具的問題,是技術,接技術則,沒工具怎麼去發展?”
李易強調對方的社會發展階段,自己到大唐時,大唐很多百姓還用臼和舂呢。
石磨是有錢人家,或者一個富裕的村子裡才弄個。
直到自己把土礱弄出來,接著水力跟上,後來的手動、腳踏磨面機。
原來本地吃玉米就是煮、烤,要不用石頭砸,砸就是看要砸到多細了,最好的是砸完後的粉末。
用幹玉米砸一斤的玉米麵要多長時間?沒看給他們吃的大顆粒不夠細的玉米麵窩頭他們都很開心嘛!
吃個發麵的大包子,白麵饅頭,都覺得是神賞賜的。
“走走,吃飯,東西給他們送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