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這呢,在我這呢!我家東主呆在六詔無聊,抽空兒寫出來計劃書。”
零三三跑到畢構身邊,腦袋上的螢幕上出現三個大字:計劃書。
畢構伸指頭在三個字上點點,愣了一愣,又點點。
“點啥呢?”小機器人問。
“內容啊!”畢構十分自然地回答。
“內容?我家東主寫計劃書,這不就是計劃書嘛!”
小機器人螢幕上換成不解的大眼睛表情,又變回計劃書三個字。
“你敢戲弄老夫!”畢構怒了,指頭在螢幕上使勁點,剛要咆哮,計劃書變了,變成了目錄。
目錄寫:手工竹編、手工木雕、手工陶瓷件、機械輔助製作……
目錄隨指頭滑動出現一大堆內容,點開一個,裡面開始介紹。
“手編的帽子,大家一直在編,斗笠嘛!何來額外增加工錢的說法?”
畢構挑出個毛病,用你教?百姓自己會。
蓑衣、斗笠,大部分百姓自己慢慢製作,等著下雨、下雪時穿,少部分去買。
你並不曾幫百姓在此基礎上獲得更多的錢財,解放勞動力沒用。
“編織的方法和樣式不同,供人選擇的種類多,手巧的人自己會編,我專門給出來幾十種。”
李易放下啤酒,拿起紙斤擦擦嘴。
“是用來起來更方便?”畢構仔細看看,確實有介紹。
“不,是賣的時候價錢更貴,出口。”
李易搖頭,遮陽的帽子功能相同。
“別人有錢買才會買,沒錢怎麼買?賣到外面,人家當地人自己不會編?”
畢構跟著搖頭,你這個不行,想得過於簡單了。
“便宜,咱們大唐人編一頂帽子用半個小時,外面的人用一天,他們只需要半天時間的收入就能買一頂大唐的帽子。”
李易說完繼續吃,等吃飽了去睡覺。
“為何我們幹活塊,別人幹活……”
“你往下看,我家東主給出了更好的輔助裝置,以及工序安排,編一頂帽子不是一個人的事情,大家分工。”
小機器人接過話,別總打擾我家東主吃串兒。
畢構不說話,繼續用指頭滑動螢幕。
大螢幕上顯示出內容,凡擁有小機器人的人,可以自己在小機器人螢幕上看自己想看的。
有皮革製作的,做鞋和靴子等東西,尤其是涼鞋。
縫的時候有手搖或腳踏的粗針縫紉機,切割的時候有特殊形狀和大小不同的尺子,刀順著尺子切就行,不怕切錯。
以村子或幾個鄰居為一個,朝廷給配備工具,屬於小手工作坊。
節省材料,皮革不同的形狀與大小,切割完,剩下的邊角料也有處理的方法。
硝制皮革的藥水統一購買,重複使用。
紡織的裝置都是幾十個上百個錠,染布亦集中染,所用的蠟染後的蠟可回收。
套版染時刮蠟的工具一大堆,單獨一個人配備不起。
一件同樣的衣服,從織布到成衣,一個人需要至少二十天什麼都不幹,就只做衣服,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,才能完成。
換到李易給的方法,十個人制作那一件衣服平均二十分鐘,一天工作八個小時,四十八件,二十天九百六十件,平均一人九十六件。
這便是裝置技術優勢與工序科學安排的效率,包括邊角料的處理節約。
再加上印染,一個人不但工時多,所消浪費掉的材料更多。
把大唐的東西出口加價賣給別人,別人覺得划算,他們多餘出來的時間能夠賺到幾件這樣的衣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