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照蛋吃著比正常的蛋香,口感好。”
畢構端一盤油炸照蛋過來,讓大家嚐嚐。
照蛋先蒸的,剝皮後油炸,放了點孜然和蒜蓉辣醬,口感比正常這麼做的蛋更有韌性。
雞鴨鵝會下蛋,在遊輪上進行人工孵化,頭照後判斷出不會孵化出幼雛的蛋,拿出來吃。
換到李易那個時候,別人問他照蛋能不能吃,他保證回答不能吃。
因為蛋又不貴,你不吃這個沒問題,買一斤雞蛋才多少錢。
在大唐,李易告訴能吃,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加熱溫度和時間,包括已經產生骨骼的毛蛋。
報紙上提供的方法為蒸,蒸汽的溫度高於少開水。
蒸好了再烤或者炒,口感確實不一樣,好吃,有骨頭的使勁嚼嚼都能吃下肚。
土著們在學習,有教學影片,與遊輪上的不一樣,遊輪上的照蛋不用人一個個拿起來對著太陽看。
弄個盒子,蛋放進去,有個小孔觀看,能夠利用自然光看到裡面的情況,晚上旳時候火光更好。
天晴了,會在當地修孵化炕,過十多天,第一批的蛋孵化出來。
然後這段日子攢下的蛋用火炕人工孵化,給土著們留下溫度計,手把手教。
土著遺民們好奇,蛋還能人來給變成鳥?大的那種行不行?藍色的那種。
他們想到的是鴯鶓,那個蛋大,要是弄出來小的鴯鶓慢慢養,以後想吃鴯鶓吃鴯鶓,想吃蛋就吃蛋。
……
這邊吃晚飯的時候,另外兩個部已經完成了搬家過程。
下雨的時候飛艇就非過去,每次帶回來一部分人。
下雨的時間中,飛艇每天飛去給送食物和藥。
護士上飛艇,冒很大的風險,他們跟戰士一樣,關鍵時刻有他們的身影。
到地方聽診、把脈、詢問,開方子。
這邊的船上藥庫中出藥材,按照方子製作好,再由飛艇送過去。
同樣病人會優先被飛艇接走,其他人繼續在當地等著。
今天晴了,兩個部落最後一批人被帶到這裡。
以後他們不用回去,此處需要大量人手進行耕種、養殖。
他們自己的部落安排工作很麻煩,沒啥系統化管理,有果子的時候一群人去採果子。
需要狩獵和抓魚,酋長帶著,一大群人在河邊,或者配合著圍獵。
說白了日常生活生產的效率特別低,分工不夠科學化。
這些增加的人口,李易根本不管,太少,用不著自己親自處理。
跟來的莊戶就安排妥當了,不僅僅科學化,還要人性化。
從上到下,全部落實好,而不是隻管下命令,硬性操作一刀切。
越是基層越需要能力,更多需要的是擔當。
而莊戶管理層首要任務是盡職盡責,不是推諉、避嫌、逃責。
幾千人新來,李家莊子的管事第一個考慮的是自己要撐起來,哪個地方不夠好是自己的問題。
絕對不是首先考慮自己不能太累,沒意義,給誰幹活呢?自己的月例就那些,幹多幹少都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