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當以大塊魚肉為主,以蝦仁為輔。”劉幽求發表自己的觀點。
“貝類產品營養豐富,老夫覺得淡菜、牡蠣幹、幹鮑、扇貝柱比較好。”
李日知喜歡吃帶殼的,即便給他抓把瓜子他也能接受。
“海帶等海里的菜其實更適合百姓,沒長大脖子的吃了後不長大脖子,已經長了的別吃。”
柳衝記住這個了,叫什麼碘的東西。
“魚油,魚油,有了魚油做別的東西吃亦香,哪怕野菜。”
尹思貞對油料比較重視,沒有油水吃著不香。
群臣就著怎麼弄肉回去給大唐百姓吃展開了討論,全是吃。
夷商們買賣東西,想要的是大唐的絲綢、火柴、紙張、香水、花露水、肥皂等等。
他們目的單純,用玳瑁、珍珠、黃金、乳香、其他香料交換,回去再賣,財富積累。
學過經濟學的眾臣卻曉得,基礎打好了才有其他東西的市場地位。
全是黃金和白銀,遇到災害不頂餓,十兩黃金換不來一個饃。
百姓旳吃、穿、住、醫療解決好了,接下來才有額外的東西進行買賣和交換。
若非要說除了吃的和藥品外最重要的是啥?必然屬於石油。
石油可以製作大量的好東西,大唐自己的石油要珍惜著用,萬一舀光了呢?
不如在外面找,他們不知道石油多麼好,就那個什麼地方,哦,羅馬弄出來個火。
沒有石油,航母怎敢出動?小易拿命換燃料,可使不得。
看巡洋艦噌噌噌跑來跑去的,回大唐要在各個水路的地方建油庫,隨時為巡洋艦補給。
還有飛艇,一個時辰跑二百公里,裡面的柴油機是吃油的。
大唐遺民們聽著小機器人給翻譯的話,認為有道理,對,給我們製作大量的魚乾,我們餓了的時候吃。
先給製作熟,吃的時候用蒸鍋,或者是煎鍋處理一下,放調料吃,蒸的得拿筷子吃,不然燙手。
夜色下,李隆基住在帳篷裡。
遊艇和遊輪的客房給了船隊的操帆手們,他們最累,逆風帆要不停地調整。
船上的槳不到特殊情況時不會動用,帆槳船隻屬於過渡。
等以後蒸汽機船多起來,各地放好了煤塊,大唐就一律用蒸汽機船。
被淘汰掉的帆槳船將來在近海地區養殖,或者風向好的時候短途運輸。
若是澳大利亞這邊有需要,可以在大唐的冬季出發,一路順風過來,慢慢裝船,挺到這邊的冬天,大唐的夏天,再一路順風回去。
大唐的帆槳船感覺就是為了應對西北季風和東南季風而造,那速度比蒸汽機船快。
一艘船除去海員和海員補給,只貨物就能裝五六百噸,一千艘便是五六十萬噸。
沿途各個地方有糧食和其他東西,帆槳船選好季節一年跑一次,大唐要增加多少物力?
至於說海上危險,是隻風浪,不存在人為的,比如海盜。
目前在這條航線上,還沒有任何一種海盜敢對大唐船隻發起進攻。
海盜都是兼職,夷商為統稱,互相之間會有利益衝突,甚至看別人賺錢,就搶。
在廣州港還有停了船之後互相攻擊的呢,因為在海上就打,用弓箭,甚至跳幫。
大唐定規矩,在外面打不管,凡是進入視野範圍後就不允許打了,你們把我們的貨給打沉了怎麼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