隊伍繼續向前,路邊的岔路上不但有鐵鍬,還有棚子、掛在棚子下面的麻袋。
百姓自己知道怎麼處理這條路,只要有工具,其他的不是問題。
路邊新挖的水溝看土的顏色就知道今天又有人新培了土,回家的時候。
出門的時候著急,管不得。
等把山菜賣掉,到自己家的岔路上,就拿著鐵鍬挖一挖、修一修。
李易看著,想起了小時候。
當時家裡也是這樣,鄰居之間都會主動去修路。
燒煤出來的煤渣,堆在路邊,下雪下雨後,撒上去,給別人一條路好走,自己也不摔跟頭。
然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鄰居冷漠了,路也沒人主動去修了。
看到路缺一點,明明墊幾鍬沙子就好走,卻無人管。
以前北方下雪,雪一停,所有人都拿著工具出來把路給剷出來。
後來,寧肯踩著腳印也無動於衷。
偶爾有年歲大的人出來除雪,其他人瞧著,露出一副有傻逼幹活的笑容。
現在鐵鍬沒丟,還多了棚子,自己那時丟的絕對不是鐵鍬哇!
“聖盃,聖盃哪去了?”李易嘟囔著,想起個西方的電影。
騎士和君主,有騎士救了君主的女人,然後這個女人跟那個騎士就那什麼了。
君主說丟了聖盃,讓大家去尋找。
一些騎士死了,一些活下來了,聖盃其實就在自己的心中。
而中華文明的聖盃曾經一直都在,哪怕到了民國時期,之後怎麼就……
“易弟,剩的什麼杯?”李隆基沒聽清楚。
“是文明之碑,萬古傳承,高於天樞,不表其外,縹緲有無。”
“民心教化?”
“然!”
“易弟你放心,咱大唐不會越來越差,你管著錢,大家管著心。
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,咱們都要看重,你看今天的路。
來之前怕是岔路為錯路,眼下看到,岔路是心路。
立起來的儲存好的鐵鍬,比幾柱香更能通天。”
李隆基今天特別開心,黃河大橋修好,主路修出去幾十裡。
一路走來,所有的岔路,百姓自己修。
讓百姓看到一絲希望,他們就會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