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到打擊的南田家的人暫時不考慮花錢的事情,家族的發展最重要。
實際上是南田和子告訴他們,北曲的一晚上也得三百緡,還是友情價。
北曲自從趕過來後,整天泡圖書館學習,或者練習樂器、曲子、舞蹈。
她們有好老師,梨園的人。
公孫大娘、吳道子都在梨園裡面。
要研究學問,宰輔們絕對沒工夫,但有國子監的官員、弘文館的人。
找他們,他們願意跟美女多聊幾句。
別人實在太忙,還可以到圖書館找管理員,或者是跑到人工湖的位置看有小機器人曬太陽沒。
逮到一個小機器人,什麼學問都告訴你,比你自己看書快。
現在小機器人在政事堂被當成查資料用的工具,哪個州府裡的縣上書,想不起來當地的情況,問小機器人。
小機器人這方面的資料是提前輸入進去的,每一次朝廷各地的官員調動,資料匯總後就輸入。
宰輔們也記不住哪個縣的縣令是誰,除非印象特別深的。
當地的戶數、土貢,這誰能全給背下來?
在南田家的人一路走一路看傻眼的時候,火車一列接一列從海州往莊子運輸東西。
莊戶們拿著冊子登記、查驗。
藍寶把收來的物品大概的純度、重量寫下,海產品的種類、品級、數量也寫。
莊戶接收的時候進行確定,是的話就打個勾,感覺不對,畫個問號。
一邊收,莊戶一邊統計。
連續兩日,三十艘大船的貨物全部接收完畢,又核對一番,李易像做賊似的找到李隆基。
李隆基剛批完奏章,準備出去看看,見李易到來,趕緊讓人關門。
“易弟,如何?”李隆基壓低聲音。
李易伸出手,五指張開:“五百萬緡。”
“倭國那麼有錢?”李隆基從國力考慮。
“他們冶煉技術不行,拿著礦石沒用,挖了很多就放著,正好有換的地方。
大多數換鐵製品,還有鹽,他們不會曬鹽,鹽價只要比別人煮鹽低,他們就用船運。
另外價值不是按照倭國的物價水平衡量,東西到咱大唐,值五百萬緡,在倭國不值錢。
海產品和鹿茸,倭國並不會在乎,很多海產品是咱們的船捕撈上來的。”
李易先說價值問題,茶葉在大唐值錢嗎?綠茶保密,發酵的茶家家有,用來招待客人,自己也喝。
給後突厥,看看價錢還是一樣的不?
絲綢在大唐也不便宜,走絲綢之路運到外面,價格翻幾十倍。
“嗯嗯!是這麼個道理,下次去還有如此數量?”李隆基點點頭。
“應該比這回還多,因為咱們船去得更多,裝大量的東西,包括肥皂、火柴。
別人已經知道那裡屬於大唐貨物交換的位置,有的人估計正在儲備貨物。
等其他地方的海上貿易路探出來,一年拿回來價值上億緡的東西,我都不吃驚。”
李易評估過藍寶的話,平城京的人都知道當地的情況。
多虧是大唐的軍隊在,不然早被人給搶了,把藍寶抓住。
自己當初跟李隆基剛認識,有李隆基在,姚崇還總惦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