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易一行人進去,宋德吩咐旬信,他也跟進去。
旬信帶人阻止村子裡殺豬、宰雞,別折騰,來不及。
百姓非要殺,說是帶回去,整個村子一同分擔,誰家出什麼的,別人幫著補償其他的。
“需要柴火,大家拿柴火。”
旬信沒辦法了,換個要求。
“柴火有,看上哪家的柴火垛,拆了燒火。”
村正一聽要柴火,好辦,家裡就不缺柴火,山上都是。
秋天的時候進山幾十步,就夠揹回來小山一樣的柴火了。
尤其是野松的松樹塔、松樹枝,一撿一大筐,拿耙子一摟一大捆。
“好,拆一個垛。”旬信指揮人看誰家的柴火垛適合。
盯著一個拆,柴火垛上面有草簾子苫著,一家拿一點,費勁。
拆掉一個,村民山上一次,一人拿一點回來,就堆上了。
這種大柴火垛,平時不用,都擺在外面,一家挨一家的柴火垛。
家裡另有小柴火垛,燒這個,正常到山上溜達一下,再往回撿。
大柴火垛屬於儲備,萬一突然下大雪,只能依靠這個來保障生活。
村子裡的人有煤炭儲備,塊煤,即水洗煤一堆堆的,搭個棚子堆裡面。
煤粉打出來的煤坯也摞著上面苫上竹蓆或草蓆,百姓每天看到這些東西,就覺得心中塌實。
“吃,吃飯,嘿嘿!拆!燒火。”
一個傻乎乎的人嘿嘿笑著來幫忙,他穿的衣服並不差。
“呦!咱村子裡還有村寶呢?”
旬信看到傻子,對村正說。
“原來有一個,十年前老死了,村子裡沒有了,我們去別的地方請了一個守村人回來。”
村正看到傻子高興,告訴旬信,請的。
“好,請得好!”旬信豎大拇指,聰明。
以前他也不明白,就是代代相傳,說有個傻子就是把所有的厄運都承擔了,村子會安寧。
後來問東主,東主說一個村子若能夠照顧好一個傻子,那麼這個村子的人必定善良、團結。
這個傻子就放在那裡叫人行善,孩子從小會跟傻子玩耍,順便帶吃的給傻子。
如果連個傻子都養不好,這村子還有指望了嗎?人和人互相算計呀!
故此村子裡有這麼一兩個,大家都高興,沒了趕緊去別的地方找一個。
某個孩子欺負傻子,被家裡的人知道,保證捱打。
就跟哪個縣有年歲大的老人,需要安排人照顧,證明本縣官員愛民、安民。
官員最害怕的便是剛一到某個縣當縣令,連續死老人,考評保證廢了。
村子裡的傻子守村人,不是拿著武器守村子,其守得是一村的人心。
人心好了,治安也就好了,鄰里間的關係和睦。
……
“這個是東晉的,這個是西漢的,這個居然是秦朝的,寶貝呀!帶回去我要處理一下。”
進到地下,李易根本不去看一大堆的金疙瘩,不值錢,竹簡和寫了字的絹帛才是好東西。
當然,黃金裡的特殊的首飾,要看工藝,或許有值錢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