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真是技術?”畢構發現自己誤會了,不,小易故意的,沒有誤會。
“就是味道比不上散養的,尤其是鴨子,填鴨後肥,沒有在河邊、池塘裡養的鮮。”
李易倒是不覺得殘忍,有人缺油水,愛吃肥肉。
以前的烤鴨被人接受,就是因為肥,後來大家生活水平提高,發現烤鴨吃著膩。
大唐的百姓能接受,修路的人,半隻散養大燻雞三斤多重,一個人啃完,還能吃兩大碗飯、喝一大碗湯。
像之前在碼頭上幹活的……叫……哦!王小四和李大牛,那個王小四一隻烤雞不夠吃。
想到人,李易順口問:“李大牛兩個人跟來沒?我記得當初說給他倆安排事情。”
站在後面的宋德連忙上前一步:“在莊子的碼頭管事,東主你當初說給安排事情,李大牛說到時候他和王小四都娶媳婦兒,就好好過日子。
你當時呵斥李大牛,說以後別說這種話,人得向前看,要說天下只有一個大唐的時候才安心。”
“對!他倆的姓名和體形反差過大,都沒有家人,這等人必須忙碌起來,給更高的目標。”
李易對二人印象深,就是因為姓名和體形,這種人在電影裡最後的結局……
故此他重點照顧,別放養,更不能叫兩個人當兵。
“吃過飯去瞧瞧。”李易要過問問二人,想吃肥的,還是瘦的。
“又要去玩耍。”畢構嘟囔一句。
“你奈我何?”李易絲毫不讓步。
“哼!記得隨時想好技術。”畢構繼續吃魚,這大黃魚好吃。
李易看著盤子裡的清蒸大黃魚:“其實捕這種魚,有一種技術,若漁民規模足夠大,在湖中亦可使用,只是有傷天和。”
“何法?”畢構詫異扭頭,小易你就這麼聰明?
“敲船,以聲聚集大黃魚,黃魚因聲而匯。
若一湖中,船隻眾多,擂鼓敲舟,魚群失措翻騰。擊舟水中,鳥聞之而高翔,魚聞之而淵藏。”
“故所趨各異,而皆得所便。敲船可反其道而行?”
旁邊的蘇頲直接說出來,出自淮南子。
“然!”李易點頭:“不過攻魚之法,不論大小,如殺雞去卵、焚林而獵、涸澤而漁。”
李易又一次借用淮南子裡的部分內容,這個就跟電魚與炸魚似的,大小皆殺。
眼下的大唐每年都有禁獵的時間,獵人自己也知道怎麼維護,包括砍柴的樵夫。
漁民打魚,針對不同的魚,會下大小孔不同的網,到能長很大的魚的區域用大孔網,有的魚就長不大,才用小孔網。
“無人知時不授,有人用時禁止。”
李隆基開口,大家別傳出去,別教,誰自己琢磨出來,一旦發現,立即告訴說不行。
大小俱殺,滅人族的時候孩子都要留下呢,比如楊思勖。
京兆府的水網還要養魚,就怕有一天無魚可撈。
這個大包廂裡的眾人齊齊點頭,表示明白。
“小易,這等技術不要。”
畢構無奈,你說出來不能用,你說個甚?
“有聰明人能琢磨,提前預防。”
李易嘟囔一句,加快吃飯速度。
飯後,大臣們去忙碌,李隆基不急著批改奏章,他跟李易去碼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