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李易再次講解的時候,其他人就聽著,不出聲,怕說錯話。
人家太上皇說的話,對錯李易都附和,自己說話,李易不給面子。
姚崇在慶幸,當初小易不曾拿出這許多東西,不然自己早被陛下換下去。
小易是等需要的時候才往外拿,此少年不錯。
他哪知道那時李易拿不出來,壽命不夠用。
現在不同了,曾經的好工具大唐基本上全用上,對外征戰暫時無憂。
若不是佛道講經論道的時候都退了,他就準備直接兌換東西出來變魔術。
以袖裡乾坤、壺中日月技法展現,順便三d全景投影。
可惜僧道不配合,李易又不可能自己閒的兌換東西。
那句話怎麼說來著?哦,但求事功,不事張揚。對,不張揚!一點都不。
李易哪曉得姚崇想啥呢,他繼續講解:“渤海那裡的人有個特點,對吃食適應性非常強,他們……”
他告訴大家,東北人有麥子、稻子,全吃,肉與蔬菜也沒問題,有魚更好,海乾貨吃一捏就很幸福。
辣的同樣沒問題,當地的野菜有一種叫東北鐵線蓮,中藥名威靈仙,後來的稱呼山辣椒秧子。
特別辣,不比辣椒差,可以吃。
比大熊貓好養活,正常大唐各地的食物皆能接受。
故此朝代更迭的時候,很多是因為那裡出兵造反。
不然後來的倭國說佔領了東北就佔領了全國?可惜!想多了。
“易弟,即洛陽無須額外準備吃食?”
李隆基聽出來了,過來的人直接適應飲食問題。
“是的,大家吃什麼就給他們吃什麼,無須多管,糯米也能吃。”
李易打保票,沒問題,反正他那時的東北人吃年火燒,又叫粘火勺。
“倒是好養活。”豆盧貴妃欣喜。
“哪個地方的人其實都一樣,有得吃已不錯了。”
李易好無奈,大唐百姓吃東西還有挑剔的?吃飽為主。
問吐蕃那裡加入大唐籍貫的百姓,不吃青稞給白麵饅頭行不行?
“人還好,礦什麼的呢?”
豆盧貴妃認可了人,想知道鐵礦、煤礦等礦。
“我若在渤海,能建起來重工,即戰爭民生根基,憑藉當地的資源足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