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第一步成了。”政事堂中,姚崇坐在椅子上,叫人泡了杯茶,長出一口氣。
前些日子,乾旱有苗頭的時候,他已經給地方上下了行文。
地方各州府卻陽奉陰違,直到現在,蝗蟲多了已成災。
如今好了吧?減產了吧?要不是李易那裡出去親自操作,就應該把你們都抓起來。
姚崇生氣,老夫說話不好使了是吧?
他還不知道,李易掌握的資料上,第一年蝗災,他也有所猶豫。
加上春夏交際的時候,損失並不大,他就是觀察。
到了秋收時候損失,百姓還能活,畢構在河南府尹一直跟著迷信和應對百姓官員,頂著他。
第二年更嚴重了,畢構被調回來,他為了經濟著想,下了死命令。
那時就要操刀砍腦袋了,地方才不得不讓百姓抓蝗蟲埋掉。
今年他提前得知訊息,一直關注著李易。
李易平時雲淡風輕的都著急,說明問題嚴重。
“咱一個宰相,只能喝從二品的茶,上面還有三個品級。”盧懷慎自己放些茶葉泡一碗。
“只有陛下、宋王他們與李易喝,嘗一下都不給嘗。”張說跟著抱怨。
他們的茶葉由天上人間提供,十四個品級的茶,他們喝第四個。
姚崇的心思根本沒放在茶葉上,他道:“今年夏收的蝗災已成定局,太行山東面的各州損失不大。
收割完的一些日子裡,田中的蝗蟲才會更多,然後需要泡水,翻耕。
老夫要下令,現在直接翻耕,把蝗蟲卵曬出來,然後再泡水淹。”
盧懷慎和張說詫異地看著姚崇,老姚現在懂農事了,厲害哦。
說起來耕種和殺蟲卵,一套一套的。
“元之,人工孵化技術才最為重要。”盧懷慎發現在蝗災期間隱藏的東西。
百姓養雞養鴨,會讓老母雞來抱窩,再分出來鴨崽兒給鴨子帶。
老母雞抱窩就不會下蛋,而且會變瘦。
抱窩完了,老母雞不愛下蛋,帶著雞崽兒亂跑,教雞崽兒怎麼找東西吃。
一下子耽誤好長時間,百姓寧願賣蛋,也不願意給母雞抱窩,除非是家中的雞少了。
現在的人工孵化技術厲害,用不找老母雞,人就管了。
而且還是好幾種方法,炕的最容易控制溫度。
姚崇想了一下:“他拿出來,自然收不回去,往後大唐確實能養更多的雞鴨。”
他承認,蝗災之後,百姓養雞鴨會增加。
不給雞鴨喂好料,麩子的話,雞鴨會自己找食兒吃。
尤其是夏天的糞坑旁邊,總有雞在那裡吃蛆,鴨子則下水找小魚小蝦。
每一戶多幾隻雞鴨,對一戶人家來說,是個補貼。
張說喝一大口茶,吧嗒吧嗒嘴兒:“李易出名了,不曉得以後會怎樣。”
“李家莊子外圍查得更嚴了而已,張家村子和莊子的地方挖出來渠,上面架小橋,皇莊那裡更過不去。”
盧懷慎看似不滿,他還想去莊子上玩耍,主要是在食堂中看別人吃飯的時候熱鬧。
“明明是個大才,陛下偏要藏著掖著,不準別人去問了,去年就專門開一個秀才科讓他考,然後給官,多好。”
張說也有事情想要去問李易,原來還能問,現在不行了。
“誰有好東西不藏著?何況放出去確實能把事情辦好的存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