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來陶器了,來陶器了,大家過來領。”
晚上天矇矇黑的時候,一輛輛車進到城中,在各坊中轉,有人喊。
長安的百姓和泥之後,一窯接一窯燒,燒好送過來一批。
李家莊子距離近,最為方便。
其他縣遠,路上要小心顛簸。
百姓不高興地出來領東西,好些個人在嘟囔。
“早知道不與武功縣的窯換了,每次都是晚上來,燒得變形的陶器不好挑。”
“屬於廢陶器,不知道扔了,給我們用。”
“其他縣照著學,也就官窯和李家莊子出的陶器好,廢的也有,李家莊子把廢的額外送。”
“黑心,以後都不買他們的東西。”
聽別人在那說,送東西的人也不吱聲,跟他們沒關係,他們只負責送。
一些坯子在燒製的時候會裂開、改變形狀,裂開的不能要,變形的就被拿過來。
李易莊子上不好的陶器,同樣拿過來,屬於額外送,莊子用不上,扔了可惜。
碗不是那麼圓,一樣能裝水、盛飯。
罈子燒完堆了,變成一個盒子,這東西百姓還很願意要,拿著裝水能餵雞鴨。
官窯要臉,差的不往外放,砸碎掉。
其他縣的當作不知道,賺昧心錢,反正是按照數目來。
百姓心中不滿,卻明白拿對方沒辦法。
能開陶瓷窯的有錢,還有一大群人。
訊息傳到李易耳中的時候是第二天早上吃飯時,過來買東西的商人說起昨天武功縣的窯給出的次品太多。
原來是十個人有一個不好的,現在四個裡就有一個。
“東主,城裡的人都說咱們仁義。”宋德心情好,別人不給好東西,莊子給,還額外贈送。
獲得好名聲,出去打招呼別人都要誇一聲。
“這麼作,壞了規矩,不能任其施為,不然其他縣的窯看到了,照著學,百姓在埋怨他們的時候,對朝廷也會有不滿。”
李易似自語,又似對宋德說。
“東主說得對,可叫長安令出手?”宋德想到了官面上解決。
“當初又沒簽什麼文契,只是一說,衙門怎麼好去管?”李易搖頭。
他覺得有些失望,人性的貪婪怎能如此?說好的交換,窯上並不吃虧,還有賺頭。
結果得寸進尺,送來的陶器越來越差。
陶器要求的燒製溫度低,又不需要上釉,何必幹有損朝廷信譽的事情?
“東主,下次要籤。”宋德跟著生氣。
“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,告訴窯裡,準備燒一窯瓷器,我給新釉配方,燒一窯出來看看。”
李易對宋德說。
宋德絲毫不吃驚:“東主是想要賣瓷器?”
“哪有時間賣瓷器,那窯還留著燒磚、燒水泥。我作個樣出來,讓別人看看。
覺得好呢,就從我這裡購買新鈾,回去自己上。只賣兌好的釉料,不賣配方。
他們有本事自己拿著釉料推算出配方,我在公佈,誰都別想吃獨食。”
李易不相信那些人能夠輕易從調製好的釉料中分析出成分,除非他們有先進的裝置。
宋德沒明白,東主要燒瓷器,然後賣釉,跟別人給百姓廢陶器有什麼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