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黃金屋線上免費看>靈異小說>帶著系統來大唐> 第二百三十七章 社會變革在結構(第二章)
閱讀設定(推薦配合 快捷鍵[F11]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)

設定X

第二百三十七章 社會變革在結構(第二章) (1 / 2)

李易收拾的裝置,道:“打造以李家莊子為中心,張家村子和外來務工聚居區的集旅遊、工業生產、農業生產等領域的叢集產業。”

李隆基使勁想了想,才稍稍跟上節奏。

就是跟之前一樣,找人過來玩,然後有工坊,順便種田。

“等天暖和,北方各州府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。”李隆基想到了新的那些好用的工具。

“還是生產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,土地這麼多,人口並不是很多,怎麼就會吃不飽飯?”

李易似乎是與李隆基說,又像自語。

“都有什麼技術?”李隆基幫王皇后稍微整理了一下,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詢問。

“育種技術,培育更好的高產種子。”李易說出來一個。

“司農寺的活兒。”李隆基表示知道。

“農耕技術,現在沒有好東西,只能是牛馬,多多養殖,還要預防疾病。”

李易沒敢去想機械化,但更多的牲畜還是可以的。

“司農寺的活兒。”李隆基依舊知道。

“尋找更多的天然石頭當肥料,磷石不錯,需要知道哪種地用著好。”李易再說一點。

“司農寺的活兒。”王皇后幫李隆基說出來。

“南方那邊就應該好好種稻子,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,中間再種別的。”李易說出大米的事情。

他不愛吃南方的大米,可是大米多了,別管口感怎麼樣,確實能吃飽肚子。

李隆基跟著說:“儘量讓人能多種地,減去‘調’。”

“三哥說得對,屬於社會分工結構問題,種田的就種田,作工的就作工,打仗的就打仗,各自負責一個方面。”

李易提到了眼下的弊端,種田的人什麼都要幹,田地沒有足夠的時間打理。

往往收成差一些,拿不出租和庸,再被找去幹活,赤字了,借錢交,還不起,賣地,人跑了。

想著,李易又道:“許多人家就差一季的糧食,若少交一次糧,那口氣便緩過來。若逼一步,莊邊的三千多流民就是結果。”

李隆基這次沒回應,他已經下決心,徵商稅,朝廷有收入,輪換著減免一個個州府的租庸,給百姓留半年的收成。

到食堂單間,各自去盛菜,王皇后有宮女幫忙。

“年前的時候,大哥拿走一批醉蟹,如今是正月,其他醉蟹也放出去賣。

今年再套養一年,我選一些鄰水的村子合作,若無大事發生,賺多了錢,往後有水田的自然會學著養。

田裡多了出產,賣掉錢,自然可以買更多的東西用,促進商業發展。”

李易又一次提到商業。

李隆基微微頷首,認同。

夜市的管理費他收了不少,一收起來才知道,長安每天的錢是那麼多。

比起管理費,天上人間根本就不算個事兒。

被收錢的人還願意給,只要晚上讓賣東西,交出去一部分錢,剩下的也夠賺。

聽聞有的商鋪怕過了年又要宵禁,主動提出要多給管理費。

顯然,收錢並未傷民,不然百姓為何還那般要求?

李隆基從李易這裡堅定了信心,吃過飯,稍作休息,又帶王皇后回去,孩子沒事。

然後李成器來了,帶走一罈又一罈的醉蟹,要趁過年的時候賣個好價錢。

長安城的街道上人來人往,許多商鋪根本不歇業。

上一章 目錄 +書籤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