倭國南田家的人對大唐的長安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,不因其雄偉,也並非繁華。
“和子,長安所見所聞,不知該怎麼說。”
問藍寶話的人跟著走出去幾十步,突然站在南田和子的前方,扭回頭出聲。
南田和子嘴角露出淡淡的笑容:“這叫人文,李東主說過,沒有人文的社會不叫文明。”
“人文?”大家全懵,新名詞。
南田和子抿一下嘴兒:“應該是人類文……”
“人類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東西,包括關愛、尊重、理解、犧牲、奉獻、律法,等方面。”
孟浩然在不遠處開口解答,他喜歡自然,山水田園詩。
他在寫詩時努力寄情於景,即便投獻、干謁,都得寫一下景色,再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坐觀垂釣者,徒有羨魚情。歷史上他所寫,跟在岳陽時的張說寫,自己想當那條魚,被人釣。
現在他沒寫,張說在洛陽待著,他自己跑到長安,一路追趕李易。
他跟王維在藍田縣當官,沒事兒時要寫封寫給李易,屬於學習。
王維與他一般,寫詩,偶爾繪畫,加上宗教方面的哲學思想。
李易有時間給他們回,甭管從哪方面交流,李易皆懂。
王維努力翻譯一段經文,李易保證給出正確與否的答案,李易開掛作弊。
孟浩然理解倭國人的想法,被人文關懷給震撼到了。
莫說倭國人,自己剛到長安時也嚇一跳。
長安的人有種特殊的氣質,即便尋常路上的人,他問路,都能對他以禮相待,願意關心別人。
因不知禮而恥,因心懷惡而愧。
你們倭國南田家的人當然感受不同,因為你們做不到。
“對,對。嗯!”詢問的人趕緊地看著孟浩然,沒錯,正是這種,還是你懂。
其他倭國人露出興奮之色,來大唐一次,能夠學到很多東西。
大唐果然惹不起,自己的日本差太遠。
繼續向南走,人逐漸變少,推車的人增加,還有挑擔子的。
一般往前的挑空擔子、推空車,從前面回來的擔子與車上裝有東西。
走了幾百步,前面的房子變成了一塊塊的區域,有三條人工渠並列。
寬的小橋跨人工渠,橋頭有人守著。
進去的人過橋,會站在那裡等一會兒,有人在他們身上幹了什麼。
他們自己掏出來一塊布放在旁邊,守橋的給他們一塊布,他們套在耳朵上。
南田家的人又是迷茫,來大唐一次,自己跟傻子似的。
騰原馬養看不下去了,介紹:“那叫口罩,略微溼的口罩,進去的人站在那裡不動,守橋的人用金屬棒給他們消靜電。
他們自己身上你們仔細看,是不是在胸口的位置都有個竹子製作的小片,小片後面是銅別針。
用銅別針持續釋放靜電,要是穿毛皮衣服的,不準進。
長頭髮的人必須挽起來,用銅簪子、銀簪子插好。
說什麼導電係數小,也就是電阻率小,差不多就這樣。”
說完他鬆口氣,終於阻止自己國家的人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