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藍田縣時,李易見到過,不,剛到李家莊子的時候,就有鑽木取火的東西。
小弓、木頭、絨草,一般絨採用艾蒿。
其他的柳蒿、水蒿等蒿子一樣。
編成繩子,鑽木取火的時候把繩子放在缺口的位置。
只要不潮溼,一般情況下,半刻鐘用不上就著了。
什麼硫磺了、硝石了,用不著放。
可快了,唰唰唰,艾草的繩子就被點燃。
用艾蒿製作蚊香,就是一根繩子掛著,不吹它,它自己一點點燃燒。
一旦吹它,它就變成火苗。
即便如此,大唐的百姓還是不願意總生火。
需要大量的蒿子編繩子,還要找合適的木頭,製作出來差不多的形狀。
長安和州府治所之縣的人,更多選擇在外面吃,在家得有灶,大唐是李易到了後才有煙囪。
不然全在外面搭灶,燒柴火。
李易小時候農村的灶在東北一律連著火炕,有砌的煙囪。
夏天放一塊石板、瓦片,把連火炕的地方給擋上。
冬天拿起來,火從炕道走。
別的地方呢,都是外灶,誰願意在房子裡燒火?
大唐的官府必須始終有火種,百姓要借的,不給不行。
村子裡一般大戶人家給同村的人提供火種,要是有家族的村子,更方便了。
上廁所拿啥刮屁股,做飯怎麼生火,這才是大唐的日常生活。
火石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,火鐮需要金屬,鐵,銅顯然不行。
李易那時多少年前,抽旱菸袋的時候,菸袋鍋裡塞上菸草,一手拿火石,一手拿火鐮,啪啪打。
打掉的火星落到菸袋鍋裡,點燃菸草,使勁抽,抽幾下,再用手按一按。
後來有火柴了,點燃火柴,還是得按一按,抽一抽就得按一按。
見過兩個菸袋杆子對火的沒?抽捲菸可以把別人的煙拿過來對一下。
抽旱菸袋,一樣能兌,兩個菸袋鍋橫著,一個吹一下,一個吸一下,這樣就對過火了。
李易在考慮快速打火,航海線上的重要島嶼,萬一下大雨,下好幾天。
木頭潮溼,顯然打不著火,你鑽吧,能鑽出來不?能,保證能,溼的木頭都能鑽出來火。
只是所消耗的時間不一樣,天氣好,東西幹,幾十個呼吸用不上,鑽出火了。
天氣不好呢?幾千個呼吸鑽啊鑽,還是不出火。
需要一個打火機,平時不放那麼多的煤油,放了揮發太快。
裝在玻璃瓶子裡,或者密封的鐵盒子中。
需要點火的時候倒一點,大拇指擦幾下,火苗出現。
永穆公主眨眨大眼睛:“李郎是說往後建燈塔,白天不用留火種,給個打火機,這樣更節省燃料?”
“對,現在先解決火的問題,燈塔造出來,再用此來推廣。
每一個島子上的土著,他們都希望外來的人過去,交流、貿易。
燈塔在他們看來,屬於重要的連通外面的工具,大唐的船隻越多,他們越重視。”
李易知道此時大唐的優勢,大航海時代,其實很多人就是要到明朝時候的中華。
“回去要讓大唐所有地方都有打火機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