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京兆府百姓的整體生活水平提高得不會太多,周圍的州和路修好了的州,百姓能多賺錢。”
李易思忖一番,給出一個不是十分確定的答案。
因為他不知道接下來的技術發展會增速多快,技術快,百姓日子就好。
別處百姓有餘錢,屬於秈稻的功勞,雜交的糧食,需要一個時間才能鋪開。
明年河北道地區的情況會好轉,大量的棉花種子送過去種,順便種栗子樹。
栗子不是棉花,需要好幾年才能掛果。
看著六七年,時間很長,但你不種,永遠沒有栗子。
胡椒樹好幾年,珍珠養殖也是很多年,只有去做了,才能在時間到來的時候有收穫。
還有橡膠,帶過來種植,不少年才能割膠。
當然,為了少量的橡膠,可以在那邊先割膠,然後帶回來。
日子就是這樣一天天過去,專門盯著一個東西,是焦慮的,但生活裡還有其他的事情。
郭子儀想了想,終究沒想明白,便問:“百姓多賺錢,賺到的是誰的錢?”
在他看來,錢就那些,你多賺了,別人則少,怎麼能一起都賺?
“百姓賺到的乃資源合理轉化的錢,能變成錢的東西在你身邊放著,你以前不會,賺不到。
現在會了,把這個東西變成錢,這不就增加了麼?
如蜜蜂養殖,以前你不養,沒有蜂蜜,養了後,花裡的蜜就透過蜜蜂給你提供了。”
李易用最淺顯的話來說,舉個養蜜蜂的例子。
“豆蟲也是。”郭子儀想到另一個例子,損失一部分大豆,換成一大堆蟲子。
人不能吃大豆的葉子,吃蟲子卻沒問題。
“還有礦肥,把石頭和草木變成糧食。
糞便除了用來製作肥料,亦可養紅蟲。
紅蟲拿來餵魚,魚長大了咱們吃魚。
養蛆給雞吃,咱們吃雞蛋,物質轉化,變成咱們需要的東西。”
李易承認物質有一定的數量,卻不認為天下的錢財固定。
有許多東西沒變成錢財,除非能夠耗盡所有自然資源,包括風力、潮汐、陽光。
“地裡就得不停地加肥料,不然越長越少。”郭子儀又開始為土地擔心。
“正常來說,消耗最多的是水和光,土地上肥料……咱們去的弘農不錯,我要過去看看河流。”
李易終於說出他非要出來玩的目的,看河。
弘農當地河流眾多,常年不流動的現在估計將近兩千多條,季節性乾涸的河流更多。
“看河流要養魚?”郭子儀提起剛才的話。
“清淤,官府組織人手清淤,我出錢都行,清理出來的淤泥我收購。
當地山多,七山二原一分川,種地都在平原種,我把淤泥弄到山上去種別的。
我承包一片山,順便養雞,安排幾個人管理即可。”
李易早想好了,季節性的河流,冬天乾涸,正好挖淤泥,還能挖到泥鰍呢。
當然,螞蝗也能挖出來,叮身上,看到了放點鹽,別使勁拍,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