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孫昕來到河邊的時候,岸上站了許多人,都在看船。
透過別的船隻比較,這船有二十丈長,四丈左右的寬度。
船的上面有煙囪,正汩汩地冒著黑煙。
沒有槳、沒有帆、沒有兩邊的大軲轆轉,應該是那種螺旋槳在水下的船。
可是這船太大了,多少人踩?
而且船似乎像用鐵製作的,不是木頭。
“快,這個最快能有多快?”李隆基站在船頭的甲板上,心情舒暢。
“比腳踩的快,半個時辰能跑二十多里,最快的話,三十里。”李易介紹著。
一路上他介紹許多內容,包括鍋爐、壓力錶、鐵皮的船怎樣焊接。
壓力錶採用彈簧管,最簡單的一種,不過不需要填進去矽油。
怎麼測出來的彈簧管壓力值呢?那不是有他兌換的醫用氧氣瓶麼,那個有壓力錶。
用那個表來檢測和定位現在的蒸汽機壓力錶數值,這樣確定下來,就可以多製造了。
焊接技術屬於火焊,用乙炔,自己造。
凡是擁有製造電石乙炔技術的,都能鍊鋼,因為電石的製造需要的溫度高過普通鋼融化的溫度。
然後用電石弄出來乙炔,配合著氧氣瓶進行火焊,這樣鐵船就出現了。
他還專門弄出來隔水艙,別人看到的是船,實際上體現出來的是李家莊子的技術底蘊。
就這艘船,寫個論文發出來給其他國家和蕃邦的人看,看完還是造不出來。
目前船的最快速度能夠達到十七節,螺旋槳在這個情況下,軸的壓力太大,容易壞。
保持十二三節的速度就行,半個時辰跑二十二公里。
這船去美洲的話,需要走麥哲倫海峽,因為沒有巴拿馬運河。
就跟去非洲那邊沒有蘇伊士運河進地中海,得繞好望角一樣。
從大唐走西邊的路線,在到非洲之前,還要先過馬六甲海峽,因為李易過來的時候也沒有克拉運河,就是泰國那個。
其實要是資源夠用,從好望角那裡可以直接跑到南美洲,穿越大洋,大西洋。
往東走是走太平洋,抵達的地方屬於秘魯、厄瓜多、智利。
繞過麥哲倫海峽就到了阿根廷,繼續向上為巴西,這裡有很多好東西。
苞米、辣椒、菸草什麼的都在這,白銀與黃金。
要是跑偏一點,墨西哥的仙人掌也挺好的,大呀,能烤著吃。
當然,真出海向東走去美洲,不能直接過去,需要往南一點。
先到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、巴布亞幾內亞、索羅門群島、斐濟、湯加、庫克群島、法屬波利尼西亞、皮特凱恩群島、復活節島……
反正就是一路上的島嶼都得走走,補給淡水。
別人要想出海,一路就是拿命闖,說不定走著走著到夏威夷群島。
李易有地圖,所有能夠進行補給的地方經緯度標出來,位置確定。
船隊自己考慮到哪一個島進行補給,把輔助打成這樣,若還過不去,笨死吧。
經緯儀、六分儀、海水簡單的淡化裝備,等等東西都準備妥當。
包括桶裝的新鮮黃酒,實在沒水喝,就喝酒。
甚至可以在船艙裡帶上冰,硝石也要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