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子裡的人在種菜,準備用來冬儲的大白菜種下去,還有同樣冬儲的蘿蔔。
兩個月之後可以收穫,到時天很冷。
不留種的大蔥、大白菜、蘿蔔、胡蘿蔔就是過冬的菜。
要是有土豆的話則更好,又當菜又當飯。
另有一片地準備等罷園,罷園之後養地,把漚好的肥翻進去,這個用來種大棚。
其實提前罷園,搶種一茬茄子亦可,那樣地肥耗太多,不利於大棚種植。
李易的洋蔥種子過些日子開始育苗,然後栽好了越冬,等後年春夏時獲得種子。
百姓們看報紙學,報紙上有教。
百姓有時記不住日子,也沒有什麼日曆,該種什麼了的時候不懂。
官府需要管,比如打春牛,用泥或者是樹枝、竹條製作好牛,立春這天,官府用鞭子抽打。
百姓看熱鬧,隨後知道,今天立春,該種地了。
有的家中長輩去世,子女種地的時候看不懂天兒,找村子裡的老人詢問。
北方還要看是否會有倒春寒,有倒春寒,老人能憑經驗判斷出來,告訴大家別忙著種,種下去損失一批種子或苗。
李易在報紙上都寫,隨著驛站建好,報紙內容快速傳遞,報紙把北方、西北、西南、東南、中部地區的情況全寫出來。
報紙上還印掛曆,特殊的日子用紅色的字。
別處的不行,油印的那種只能把字寫大一點、粗一點。
百姓買了報紙,貼在牆上,找個炭條用繩子拴好放旁邊,到了一天就在對應的格子上標記一下。
不識字的沒關係,眼看著遇到大字的時候,趕緊去問別人,字大了,要幹什麼?
京兆府原來的百姓比較好,至少學會了認字,還能寫簡單的字。
“東主,你看這天會旱不?”村民過來吃飯的時候跟李易說話。
今天吃捲餅,大張的捲餅,炒的茄子絲、豇豆什麼的? 還有醬。
卷好,用毛邊紙拿,百姓們帶的餐具就一個陶碗? 準備用大鍋煮湯泡黑麵包吃。
李易隊伍到達,黑麵包不吃了? 就著湯吃捲餅。
李易:“……”
他抬頭看看天,終究是沒看出來未來一段日子會不會幹旱? 唯一確定的是找不到大量蝗蟲。
“不會? 即便雨少,咱們還有水網。”李易賭一把? 旱了的話? 那就旱吧? 天旱地不旱。
“東主,我們想好了,給你換石頭的牌位,你喜歡什麼石頭。”另一個村民湊上前。
“石頭的是碑? 我還沒死呢。”李易瞪過去。
“聽別人說應該立碑。”對方縮縮脖子嘟囔。
“立的是遺愛碑,不放在家中上香貢著? 放在外面,寫功德。不要!”李易解釋一句。
“現在這樣挺好。”永穆公主忍著笑說。
“哦,對,還是按照原來的? 誰出的餿主意?”縮脖子的人又嘟囔一句轉身到遠處吃。
“就你說的。”之前說話的人跟一句。
“不是我。”對方頭也不回地加快速度走遠。
吃過飯,李易不急著回去,帶孩子們給村民幫忙。
壟溝起來了,在壟溝上面挖一個又一個的小坑,往裡放白菜種子,再埋上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