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畢,你不能這樣幹,不是我李家莊子,你得把分錢的兌換券的抵押品給我。”
李易定定地看著畢構,伸出手,要東西。
“給你什麼?”畢構低頭看李易的手,修長,適合彈鋼琴。
“給我黃金、白銀、黃銅。”李易手握幾下。
“為啥?”畢構不想給東西,以前李家莊子的兌換券,別人也沒給過東西。
“你佔到便宜了啊,你看著那個兌換券是一分錢,實際上它在流通。
它每一次流通就會增加一點稅收,它流通的次數越多,對應的稅收越多。
理論上它流轉三十次,三十稅一,就可以得到其本身價值的利潤。
不過成本不是,需要流轉三百次以上,我才能回本。
可我又沒收到稅,這相當於是幫你發行的貨幣,你想想,是不是?”
李易講道理,像他那時有人說,發行一角錢的硬幣,國家賠了。
單純從製造上來說是賠了,可一角硬幣一次次流通,產生的稅收,遠遠超過其本身價值。
最賺錢的其實是一元硬幣,它磨損的程度遠遠小於其他紙幣。
當然,最省錢的是數字貨幣,國家省錢。
然後把一部分成本轉嫁到了民眾手上,民眾需要下載軟體,然後用軟體支付。
手機購買有成本吧?流量有成本吧?
沒有其他流量業務,開軟體支付,一次的流量要兩毛錢左右,哪怕買的東西是一元錢,那額外付出是百分之二十。
除非開數字貨幣的軟體免流量,不然就是減少國家的制幣成本、增加國家貨幣國際競爭力。
然後讓國家民眾額外支出流量費用,這個支出的費用,算是補貼給電信運營商了?
至於說其他的軟體,那屬於商業行為,這個是國家行為,不可混為一談。
眼下李家莊子發行的分錢,成本高於面值。
自己賺不回來,就需要朝廷財政補貼,貨幣每一次的流通,與李家莊子沒有關係。
其產生的稅收被朝廷拿去了,所以得給點東西,不然以後就別想發行大唐的貨幣,否則衝擊死你。
畢構把蔥絲和肉絲夾到幹豆腐上,用筷子捲一捲:“按照你說的,錢一直在來回流通,然後朝廷收稅。
這個過程裡面,就是通貨膨脹了,同樣的東西,換手率多,代表著貨幣貶值,對不?”
畢構覺得自己學到了精髓,原來如此簡單。
李易還是笑:“單純以貨幣來說是,每一次流轉,涉及到稅收,而貨幣面值沒改,屬於貶值。”
“但是。”畢構懂了,幫李易說出來,他就知道有轉折。
“貨幣的流轉,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,是否貶值,在於貨幣對於一應產品的購買力是否下降了。
原來我一畝地出兩石小麥,一斗二十五錢,一石二百五十錢。
現在我一畝地出四石小麥,按照經濟規律,必然降價,一斗二十錢,一石二百錢。
這個時候的貨幣並沒有貶值,購買力上來了,即便是在流通的過程中承擔了稅收。”
李易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告訴畢構,不能單獨計算貨幣流轉過程中的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