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吃。”宋璟抓個煎餅果子,說好的是餛飩,他非要吃煎餅果子。
但沒喝豆漿,胃腸不好,喝的是餛飩湯。
“吃過了飯,去驪山,要感謝皇家在那裡有行宮,路比較好走。”
李易吃的是餛飩,使勁放胡椒粉,摻了圓蔥籽的胡椒粉。
買了那麼多,他自己留著吃,他覺得圓蔥籽的粉味道也不錯。
胡椒粉放多了,喝著湯發汗。
“城外要不要鋪軌?”宋璟心情好了許多,至少李易沒鄙視他。
“鋪,同往二十個縣的全鋪,人手動員起來,今年一夏天就鋪完,初秋開始用。
水運便利,可速度不夠,秋天的野果子多,百姓會採摘。
用水網運輸,到地方,果子不新鮮了。
像桑葚,摘下來,不快點運到長安,就壞了。”
李易給出一個百姓賣東西的理由。
蘇頲在旁邊出聲:“桑葚不是夏天的嗎?秋天鋪好了,來不及。”
“明年夏天。”李易發現自己也心累,抬槓啊。
“冬日的時候,木頭軌道還可用?”魏知古有疑問。
他在考慮冬天的時候有雪橇,百姓租了牲畜,使喚雪橇同樣方便。
“李家莊子冬天的馬少了,會賣到新的驛站中,驛站的馬匹和其他牲畜數量必須增加。
馬拉雪橇不如馬拉著車在軌道上的速度快,雪橇減少的摩擦,比不上軲轆。”
李易解釋一下,新驛站那麼多,一時間要購買大量的牲畜不易。
他的莊子賣出去三萬匹馬,支援地方。
還有一部分馬送到河套地區繁衍後代,等上幾年就多了。
“如此說來,現在的牲畜價格會逐漸提高?”
畢構感興趣,牲畜買賣要交稅,豬和羊都交一點呢。
“草原、西北、西邊地區的馬多,長安馬的價錢高,各地節度使為了賺錢,會賣過來一部分。”
李易說起節度使,沒什麼好感。
權利太大了,一旦長安的皇權不穩,節度使說反就反,還有名義上的節度使,實際上有自己族群的部落。
少數民族必須長時間接觸,最好是民族大融合。
不然他們對中原沒有歸屬感,始終覺得中原的人跟他們不是一種人。
這個問題處理得最好的是他那個時候,雖說還有一些西北地區的人要鬧事,但更多的願意好好生活。
還有一些民族,比如哈薩克族,他們幫著守邊關。
但凡他們有點事情,像雪災了,政府保證用最快的速度去救援,因為人家守邊關付出過許多生命。
現在的大唐不行,一看到你弱了,好吧,反了,憑什麼你能當皇帝?
忘記你們的開國皇帝向突厥稱臣的時候了?忘記兩腳羊了?
李易始終警惕著,現在寧肯讓牲畜價格提高,吸引節度使和都督、都護把多餘的馬賣過來。
至於說邊關怎麼辦?現在真正能打的,其實全是擁護皇權的。
“小易,你似乎對節度使有什麼特殊的想法?”
畢構察覺出來了,李易好幾次了,都是針對性出手。
“我對所有人都有想法,一個個那麼笨,一點政治、經濟、金融、教育的問題,都處理不好。”
李易掃視一圈,四個人全包含在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