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,李隆基還在醉仙居待著,朝廷卻向大唐所有州府發出詔書。
要求各地有學醫之志的人進京兆府學習,首先必須會識字、寫字。
其次是年歲不可過四旬,凡來京兆府的人,即便沒有被選上,亦可得一份往來盤纏回去。
若被選中,每月以六百錢為基準發放安家費,本人不可花用,本人免費吃住在京兆府。
同時傳出去的還有增加驛站的制書,要求十里一驛,於當地選人,負責飼養牲畜、人力接替等。
另外驛卒按照各驛站品級,一律上浮俸祿三成。
一個是詔書,一個是制書。
懂的人一看就知道前者是陛下所出,也就是說,養醫者的錢,很可能陛下提供,或這個事情是陛下的意思。
而制書是陛下和朝廷官員都同意的,比較正規,不用擔心出問題。
當然,陛下的詔書也不需要害怕。
京兆府許多人已經在學醫了,準備當小官,現在一看有補貼,高興了。
不可能別人有補貼,自己啥都沒有。
至於驛站,百姓們還不覺得如何,認為與自己很遠,自己也不寫信和讓人帶東西。
在京兆府的官員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情況,十里一驛,要加強地方情報往來了,有大事兒會發生。
另一個則是朝廷有錢,不然怎麼養那些個牲畜和驛卒。
……
“希望能夠快些回本,一增設可就是水陸一同增加三千個驛站,多了六萬多驛卒。
加上買牲畜的錢,要不是陛下給補貼了一點初始資金,根本開不起來。
小易那裡腳踏車快賣了吧?唉!賣了也沒有用,他不給我稅。”
畢構在政事堂裡哀嘆,制書傳出去,他像掉了塊心頭肉一樣。
宋璟和蘇頲根本不接畢構的話,他們知道以後驛站會提供多少錢和便利。
李家莊子的報紙主要內容會在幾天內送到各地報社。
報社再用蠟紙印刷,加上報社自己收集到的資訊和編的故事發行。
接著是接廣告業務,賺到錢為驛站補貼朝廷等同數量的錢。
驛站可以自己繼續買牲畜,人吃得好,家中又得了錢財,哪怕是翻山越嶺也有力氣。
朝廷給多出三成的好處,相當於地方的驛卒多了一點六倍的錢。
原來一個月只有四百錢收入的話,一下子變成了一千零四十錢。
拿著這個錢,怎麼可能不好好工作?
幹不好,有得是人排隊等著要幹。
地方報紙是陛下直管,他們收集當地的情報。
發現有官員貪腐,一封密報加急發出來,地方官想追截都追不上。
十里一驛的速度可不是一天一夜跑八百里加急,一律短程衝刺。
十里地而已,跑不死馬,可以使勁加鞭。
“你們說錢是不是最重要的?”畢構等了一會兒,見沒人安慰自己,又說出個觀點。
“我覺得李易重要,有李易就有錢。”蘇頲說句大實話。
整個大唐的事情,始終是李易在推動,包括全民識字,至少京兆府差不多完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