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構不提補償的事情了,他知道降戶為重,李家莊子前期確實要付出許多。
之後種新稻,嘗試一年兩茬,中間還能歇歇地。
若成功,大家都種,平原地區種兩茬新稻,還能種一茬其他的作物。
口感和味道是次要的,水網出來,正適合大面積種水稻。
實在不願意吃秈米,還能用來製作米粉和米線、米餅,李家莊子製作出來的就很好吃。
李易抿一口酒:“已經派人觀察了,現在的降戶中有人能組織起來別人,很有號召力。”
李易就說這一句,表明意思。
“把他們調走?”畢構想起處理馬鞍山鐵礦的辦法。
“是學習,到城南的地方,教他們知識,農耕的知識。
然後再派人到降戶那裡,也教。
教給有號召力的人知識的時候慢一點,籠統一點。
教其他降戶的時候具體一點,快一點,讓他們掌握。
等學習完了,有號召李的人回去,降戶們發現原來的頭頭還沒自己厲害……”
李易說著停下,無須多說了。
新的降戶到來,依舊照著操作,誰能組織起來人手造反?
畢構感覺到有點冷,看面前李易平靜的樣子,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。
當初是多麼單純的少年啊,不,當初算計人還沒如此陰險的少年啊,變得越來越壞了。
李易低頭吃魚,紅燒的帶魚比煎的軟,而且顯得肉厚。
他還是比較喜歡吃煎的,幹一點,慢慢嚼。
“剛才你說做何買賣?”畢構不操心降戶了,盯上了錢。
“種姜。”李易說出兩個字。
“河南府的姜多。”畢構當過河南尹,知道當地情況。
眼下長安吃的姜,就是從河南道運過來的。
京兆府一般是農戶看天氣好,自己用上兩分田,精心照看,很不容易。
趕上突然連續下雨,氣溫低,姜會爛,氣溫高,還要在出苗後澆水。
在氣候和土地不適合的地方種姜,就是將夠本。
在河南道種姜,則是姜夠本。
“百姓不願意吃魚,因為魚太腥了,姜的價錢又貴,指望河南道的姜,百姓無法每天吃,上面不是開始修穿沙漠的路……”
李易給畢構講黃河以北地區的氣溫、土壤、缺水不怕,淋澆唄。
那邊是沙壤,適合種姜,別看緯度稍微高了一點,大唐這個時代,整體氣溫高。
不然吐蕃怎麼可能大量種植小麥和高粱,李易那個時候的對等位置可無法自然種植,種青稞還湊合。
“你會種姜?”畢構總覺得事情不會如此簡單,他沒種過姜。
只知道把姜埋在沙子裡能儲存,還能發芽。
“莊子裡快催完芽了,提前一個月開始的,就差運過去分芽種植,很簡單。”
李易點頭,並告訴對方,準備完畢。
“我看你一天都很閒,怎麼做那麼多的事情。”
畢構鬱悶,李易感覺不忙碌,可一件件事情隨時扔出來,還準備得差不多了。
李易看著畢構:“老畢你繼續整天事無鉅細全管,到時候我可救不活你。”
“熬過這陣子就好了,還不是你搞出來的問題多。不在那種不行?太遠。”
畢構說此戶部的事情,也挺無奈,他總擔心別人幹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