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黃金屋線上免費看>靈異小說>帶著系統來大唐> 第八百四十章 中心不改身份驗(第五更)
閱讀設定(推薦配合 快捷鍵[F11]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)

設定X

第八百四十章 中心不改身份驗(第五更) (1 / 2)

“大唐人口少,想發展其他產業沒人手。人口多了,地又少,許多地方已經無法一人百畝田。”

李隆基喝著羊湯,想到了大量飼養羊的問題。

李易抿一口酒,緩緩撥出酒氣:“人口還是少,多了並不怕。產業結構調整好,就業崗位安排好,就是享受人口福利的時候,比如……”

李易說起另一套理論,大唐才多少人口啊,土地閒置得多了,只是因為生產技術跟不上,不好開墾。

看著是人多沒有土地分配,實際是土地兼併與逃戶的問題。

政策上有毛病,調整下即可。

相對於他那時的兩湖兩廣還沒好好開發呢,而福建山多,浙江的良田開墾不足。

大唐的主要糧食產區是關內道、京畿道與河南道。

另外是揚州與蜀地,沒有東北糧食主產區,沒有湖南湖北糧食主產區與生豬養殖。

廣東廣西派官員過去就屬於流放,也就張九齡願意辦點事兒。

還有考上明經科的宋慶禮,他才是最踏實的人,往南邊一送許多年,就在當地工作。

他的缺點是喜歡搞工程,水利工程與土木工程。

當然,說是優點也行,反正他始終在基層。

“等全大唐完成攤租入畝,清丈完畢,田地數量固定,應鼓勵百姓自己開墾良田,免除一些年的租子。

免租二十年,朝廷並不吃虧,因為總體糧食產量增加了。

糧食越多,種田的人透過田地的所獲越少。

會開始增加種植經濟作物的數量,比如說大豆、棉花、調料、藥材。”

李易慢慢說,經濟有自我調整的能力。

“對,等種糧的少了,糧食價錢貴,大家又種糧食,所以不用管。”李隆基順著思路說。

李易使勁搖頭:“不不不,必須規定種糧食的田地數量,像現在一樣。

在規定的數量中,糧食價格低了,朝廷給補貼,之前就提過,種糧食的地不能缺。”

李易從來不覺得種糧食能玩市場經濟,不存在的,任何一個糧食處理好的國家都是糧食計劃經濟。

包括不同模式的儲備糧運作方式。

像他那時自己的國家,基本上是國企儲備。

換成地球那邊的國家,則是好幾種,國家儲備、糧商儲備、種糧的人儲備,後兩者享受到一定福利政策。

直接體現到的是銀行貸款的補貼,到時候缺糧,大家得拿出來。

他覺得自己國家在此方面做得並不好,對外依賴性太強。

儲備糧還總出問題,對國家政策的執行不到位,總有僥倖心理,不考慮危機之時。

那些高位的人不是不懂,是覺得自己到時候就下去了,或升官了。

越是官本位社會模式,官員越沒有責任心。

官本位代表的是權利,而不是責任與義務,官啊。

而非官本位社會制度中,官員只是個職業,大家更願意遵守職業素養。

現在大唐,必須政策控制,不能瞎搞市場經濟。

“三哥,極左和極右都是不對的,要根據實際情況謀發展,在發展的過程中求改變,在改變的時候圖穩定。

河流易移而潮汐仍在,善惡有變而人心無礙。滄海桑田而日月難改,朝代更迭而教化千載。”

李易說完,低頭喝湯,永穆公主認為湯涼了,拿起小勺子幫李易添一點。

李隆基看看自己只剩下乾貨而沒有湯的碗,很想把李易踹出去。

不過瞬間他的心思就不在湯上,在想李易說的話。

什麼能變動,什麼不可以更改,否則會出問題。

上一章 目錄 +書籤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