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嘎嘎,嘎嘎,嘎嘎哈,嘎嘎哈……”
剛吃過晌午飯的李易看著一群跟他喊得大鸚鵡發呆。
“易弟,這是鸚鵡。”李成器站在旁邊一起看。
“大哥我知道,這叫大緋胸鸚鵡,一尺左右得高度,都是成年的了,不好教說話。它們為什麼要在這裡出現?”
李易看著叫個不停的大鸚鵡們,問出了和童村正同樣的疑惑。
大緋胸鸚鵡天太冷了活不下去,從哪跑來的?
“沒下雪的時候天還是有點暖和的。突然下雪,按理說它們會被凍死,正好遇到了童家村的人沒關小屋的門。”
李成器分析著,大鸚鵡怎麼來的,醉仙居的人已經說過。
李易抓了把松子,往籠子中放。
製作了十二個籠子,看大緋胸鸚鵡嘴的顏色,可以分辨出公母。
正好十八隻公的和八隻母的,十二個籠子對應著大籠子,鸚鵡們自己選擇。
一對兒一對兒的,然後七對在一個籠子中,另一隻雌的自己鑽一個籠子。
雄的那隻想進別‘人’的籠子,被裡面的大鸚鵡給趕出來。
它轉一圈,最後決定進單獨的雌的那隻的籠子,結果雌的也趕它。
於是十六隻大鸚鵡佔據了九個籠子,剩下三個籠子沒‘人’去。
“唉!”李易嘆口氣,他估計路上至少死了兩隻鸚鵡。
然後才多出來一雄一雌,雄的不怎麼傷心,說不定是它的那個雌的死得早。
另一隻雌的比較難過,所以自己呆在籠子中。
松子喂進去,大鸚鵡們開始咔嚓咔嚓吃。
李易的松子沒開口,需要用鉗子夾,大鸚鵡們無所謂,自己用嘴和爪子幫忙吃。
可以直接用嘴找到位置咬開的就直接咬,找不好位置的,伸出個爪子抓住松子調整位置。
李易想了想,把兩個單獨的大緋胸鸚鵡的籠子調整下位置。
兩個籠子放食盒和水槽的地方對到一起,這樣兩隻大鸚鵡吃的時候會捱得近一點。
“養在籠子中不行,要有一個大籠子,然後小得是巢,周圍封閉上,留出個能進出得孔。”
李易沒養過大緋胸鸚鵡,別的鸚鵡他也沒養過。
但他可以查,查到了資料照著操作。
打造盒子和大籠子是小活兒,扔到木工工坊中,用不上半個時辰,像兩間房子那麼大得籠子被製作好。
裡面有高低起伏的橫杆,還有豎著的、上面像攀巖的凹槽和凸起。
大緋胸鸚鵡喜歡用爪子和嘴去爬東西,飛的時候說是高度低、速度慢。
李易看了看:“還得製作小籠子,一個小籠子放一個巢,小籠子和大籠子連結。
小籠子也要有個洞,方便鸚鵡進到大籠子中,它們屬於一個群。”
晚飯前,小籠子也製作好了,把巢放進去,食槽和水槽放在小籠子中。
大籠子下面是地暖,籠子中溫度保持在十五六度左右。
“行了,先這樣,喂好吃的東西,核桃仁、大米、小米、麥子、大棚櫻桃、松子、梨、栗子。”
李易看著籠子中的大鸚鵡鑽來鑽去適應新家,去食堂吃飯。
李成器走著的時候一直扭頭看鸚鵡們,問:“吃好的東西,它們可以放出去?”
“不人為訓練的話,需要更大的場地,外面有籠子,用漁網也行。
然後讓它們出去飛,由於外面天冷,它們飛一會兒要回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