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傳回來的訊息,所有沒考上科舉,但被放到京兆府村子裡當輔助官的學子,一個個很頑強。
他們傳出了不少的笑話。
比如抓蟲子餵鵝,鵝追著他們擰。
比如把豬草給切碎碎的,卻不煮,直接扔豬圈裡,豬吃起來很費勁。
比如要給村民的房頂刷桐油,說是可以防水,結果把人家村民的房子給踩出來窟窿。
關鍵是幾桶桐油都刷不出來兩間房,滲透可強了。
學子們很努力了,到現在,都懂了,百姓過日子,不是鬧著玩兒。
跟書本上學到的不一樣,想做什麼,要看實際情況。
當然,拿學子們與善無畏比,純粹是扯淡。
善無畏八十歲了,人生經歷豐富,還走南闖北。
李易認為自己沒有系統,面對善無畏的時候,只能憑藉技術優勢在一些方面取勝。
古代人厲害著呢,比如計算日食、月食、圓周率。
他那時的研究生、博士生,讓計算一下日食,沒有資料可查,能算不?
問他們二十四個節氣適合種什麼?怎麼種?能答上來不?
古人當縣官的專門就會告訴百姓到了什麼時候種什麼,沒這個本事的,就不是好的縣官。
還有考上科舉之後的吏部免試時問的判令,給一個案子,讓其依照大唐率法來判。
能考中進士科的,全可以答上來。
“易弟,你的辦法確實好用,這些人進到村子裡,有的表現尤為突出,什麼都會,朝廷準備重用。”
李隆基說到此事是高興,發現人才了。
考科舉沒考上原因有很多,到了村子裡幫百姓時,能力體現出來了。
朝廷需要的正是這等人,放出去,能夠帶領百姓過好日子,同時把朝廷政令執行。
有人帶著百姓養蟲子和養雞,到現在正好能下蛋,吃蟲子的雞下蛋多,還給喂河蚌的粉。
這些學子知道李家莊子的運作模式,馬上給百姓用上。
還有調解鄰里糾紛的,組織一個村的人引水網的水當排汙渠的。
組織人手大量租借磨麵粉的工具,然後把免費用船運到長安城裡賣,再買麥子回去加工的。
聯絡長安城的太醫們乘船去村子裡給大家都看看病的,集體一同買藥便宜的。
找到經驗豐富的獵人,一起進山圍獵,帶著獵物回來製作蠟肉準備過冬的。
能力就這樣被體現出來,考不上科舉又如何?
李隆基不在乎非得考上什麼,沒看易弟都不考麼,難道說易弟本事不行?
一想到大唐有人才可用,李隆基便端起酒杯:“易弟,滿飲。”
李易陪著喝了一杯葡萄酒,說道:“三哥,河北道北部不能疏忽,貿易必須跟上,透過貿易來了解和打破渤海的壟斷統治。”
李易提起大唐的弊端,大唐給別人封官,封完了,那個地方似乎就是大唐的了。
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,大唐強盛,那些地方聽話,大唐稍微出點錯誤,那裡直接就叛。
說好聽的叫以夷制夷,說不好聽的就是大唐沒有能力。
“七,七!”李易剛說完一句話,小傢伙拿著小手抓著一個剝了皮的葡萄要往他嘴裡塞。
小傢伙大眼睛裡面充滿了期待之色。
李易也不管衛生不衛生了,張嘴就給吃掉。
“咯咯咯咯~~”小傢伙高興地拍手笑起來。
然後從地上撿起來一個葡萄粒,剝了皮的那種,想要送給其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