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朝廷有錢,確實好用。”李成器不由得感慨,修路、修水網。
“大哥,修路的錢是我出的。”李易強調一下,洛陽到長安的路,是他掏的錢。
“哈哈!易弟,為兄是說藍田縣的路。”李成器想起來了,確實不是朝廷出的。
“藍田縣的路,朝廷沒修之前,就是我們礦上給修的,礦上的東西,需要走一段陸路,乾脆都修了。”
李易再次強調,不可以弄混。
“易弟,說起藍田縣的路啊,修得確實不別的地方好,接上馳道之後,絲毫不影響速度。”
李成器只好再次換話題,誇藍田縣的路。
藍田縣因為石頭多,修出來的是石子路,用大石頭磙子壓。
下雨的時候可以往下滲水,旁邊還有溝渠。
拉石頭的車走在上面不會陷,百姓們很開心。
一般的地方沒同樣的條件,當然也沒有載重多的車經過。
現在不存在過路費,李易聯合商人在一處處礦上開採,路不好走耽誤事情,只能自己修。
不然朝廷那時還沒管,縣裡的百姓不可能出這個錢。
“是哈!”李易不想多說,能走拉石頭車的路怎麼會不好。
“不過從藍田縣到莊子的路,還是碎石土路,只不過修得比較結實。要是換成全碎石路就好了。”
李成器找到了問題所在,洛陽到藍田縣的路好,水泥的馳道。
藍田縣的路也好,完全的碎石路。
藍田縣到李家莊子的路是正常修的混合路,沒有水泥和那麼多的石頭。
李家莊子到城門口的是水泥路,兩邊是土路,車走在上面速度最快,缺點是廢馬蹄鐵。
李易看看藍田縣的方向:“過幾天,騰出來人手,再修藍田縣到莊子的好路,主要是石油的問題。”
“石油一直在給你莊子送,都變成沒有和儲備起來的汽油、柴油了,還有石蠟。”
“還有呢,還有瀝青,我在攢瀝青,等他們秋收完種下冬小麥,正好修路。
修瀝青的路,專門一條寬六尺寬的瀝青路,一輛馬車能跑。
兩輛遇到一起,一輛先去旁邊,等另一輛過去了,再上去。”
“易弟,冬天修路地面硬。”
“不算是冬天,最後鋪瀝青天會冷,我採用的是澆築式的方法,把瀝青燒熱了往上倒,之後要平整,天熱了不行。”
李易無奈地說道。
他拿不出他那時的修路裝置,瀝青是混合劑,速度快,一群人跟在車的後面。
車走過去,倒下瀝青,人工把邊緣整理好,後面的壓路機上。
澆築式的一般用在橋的上面,同時也有其他的東西。
李易要修的瀝青路是最原始的,天冷一些再澆瀝青比較好。
“瀝青路比水泥路好?”李成器從來沒見過瀝青路。
“現在的瀝青路不好,夏天太熱的時候需要澆水,不然會變軟,踩上去粘腳。
其實瀝青用來守城不錯,城牆上不用熬別的東西,直接熬瀝青,往下潑。
瀝青碰到人的面板,人會被燙上,關鍵是瀝青粘在身上不好弄下去。”
李易其實是沒有辦法處理石油冶煉過程中的瀝青,不得不拿來修路。
用瀝青當柴火燒,冒煙太厲害。
就像以前北方農村的房子,盤的炕,灰多了以後影響熱量透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