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新的李隆基又擺弄一會兒模型:“設計得精巧,市舶使周慶立與波斯僧造了一大堆無用之屋,不如這一樣。”
“他沒有權力,無法在安南開展貿易,懂經濟之人才可處在那個位置。”
李易認為此等情況的根源在於識人不明。
把一個投機取巧,想著討好陛下的人扔到貿易的位置上,坑人。
“張九齡可為廣州市舶司之市舶使?”李隆基問出個人名。
“張九齡……他現在應該是左拾遺,他位置不錯,之前告訴陛下吏部選的縣令有問題,拿下去兩個吏部侍郎。”
李易知道張九齡,當過宰相。
“回家了,剛走六天。”李隆基嘆口氣。
“不應該吧。”李易納悶。
張九齡是和姚崇、盧懷慎都有意見。
他先是因姚崇寫過《上姚令公書》,直言說姚崇的情況。
之後是崔日用不當吏部尚書,盧懷慎當。
吏部出了問題,盧懷慎竟然沒有受到處理,張九齡就覺得兩個宰相都不好。
他一生氣就走了,回家,不玩兒了。
可是現在崔日用還當著吏部尚書,沒盧懷慎的事情,張九齡為啥還要走?
難道是因為崔日用沒被收拾下去?縣令的事情出了,掉下去兩個侍郎。
跟著好事就有了,科舉沒考上的學子跑到村子裡當村官。
“許是想家了。”李隆基說了一句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話,人家張九齡帶著家人到長安上任。
回去也是拖家帶口的,一個妻子,一個兒子,兒子現在還沒當官,等以後蔭個官,當縣令。
李易點點頭,放心了,回去吧,然後……
“三哥,快,我拿錢,給他錢,我給他兩萬緡,我找羽林飛騎給他送去。”
李易想起個事情,扔下一句話,跑去取錢。
過一會兒跑回來,身邊跟著二十個羽林飛騎,每人背兩個戰術揹包,掛著弩,挎著弓,還有橫刀。
一人三匹馬,馬身上揹著馬自己的乾糧。
李易拿出來的兌換券為十緡一張,一共兩千張,分量不輕呢。
“你們去追張九齡,追到了給他,告訴他想修路,拿這筆錢修。再送他一程。”
李易把裝錢的兩個包給兩個羽林飛騎。
二十個人看一眼李隆基,李隆基面帶笑容,二十個人便翻身上馬,衝出莊子。
“易弟,張九齡要修哪條路?”看不到騎兵的身影,李隆基對此不解。
“大庾嶺,他家在那,回要路過大庾嶺,他熟悉廣州的情況,他家挨著廣州。
大庾嶺路不好走,在那裡修出來條路,走陸路往長安方便許多。
他沒有官身,無法徵用當地百姓,我給他兩萬緡,他可以修很長一段路。”
李易知道張九齡想要修路,不過需要等明年才會說,接著就領到了命令,帶著百姓開始幹活。
那條他修了路,用了好久,一直到自己那個時候的新國家成立之後的一段時間,還有人走那條路呢。
他是趁著農閒,叫百姓來修路,農閒總有用完的時候,變得農忙。
修的路要考慮別人正常的生計,朝廷又不給撥款。
給他兩萬緡,過一段日子那裡秋收後又農閒了。
可以把路好好修修,比歷史上的那條要好。
李隆基想了好一會兒:“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