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們如果是一縣之令,我告訴你們,熟悉縣中其他吏員情況,合理排程人員。”
李易說縣令應該做的事情。
他話鋒一轉:“配合著村正做事,你們則必須瞭解村子裡每一戶的情況。
包括有幾口人,年歲,擅長作什麼,有沒有疾病,家中的經濟收入來源等等。”
二百二十個學子低頭記,他們沒當過官,確實不瞭解怎樣治理地方。
“當把每戶記住,就要看村子河流分佈、土地貧富、石頭、作物等方面。
蘆葦多的地方,考慮透過養殖蘆葦,還是套養其他東西能賺錢。
編織蘆葦賺錢,或把蘆葦製作成青儲飼料。
找誰製作,賣給誰,多少錢,調查清楚了,再動手……”
李易說得很具體,村官本身要紮下去。
換成刺史,是另一種管理模式,刺史不可能親自到州里的每一戶去了解情況。
“同時你們要找到具備管理能力的人,加大力度培養,你們不可能始終在村子當官。
當你們離開後,原有的施政方針還要繼續貫徹下去。
學會用人、學會管理、學會交流,不要只想著與百姓搞好關係,更要樹立威信……”
李易又要求學子們身份不可以丟,與村民們攪和在一起,會混淆位置。
既要親民,又得使百姓信服,官員代表的是朝廷。
一個官員整天和百姓你好我好,即便把村子治理好了,後來的官員怎麼辦?
朝廷政令不是兒戲,百姓該執行的要完全執行。
“現在你們不用再去考科舉的書,半年時間,學習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理、天文……”
李易告訴學子們半年內的課程。
沒有外語,不需要學習高深的數學知識,不用背政治,語文更是已經會了。
只學其他幾科,李易有信心半年內把初中的知識教好,足夠學子們用。
當天晚上的時候,晉昌坊的大慈恩寺中,今年考科舉沒考上的學子們湊在一起。
“朝廷貼了告示,三天之後,去含元殿覲見陛下,你們說是什麼事情?”
“總之不會是給我們官當,今年考中的人多,他們還要排隊等。”
“能給錢不?如今寺裡的日子不好過,吃住在這裡,晚上沒有燈。”
“我想讓陛下把我安排到李家莊子,我願意打掃牲口棚子。”
“醒醒,別做夢,李家莊子買下來的河邊的地,蓋那麼多房子,都沒有空位置了。”
“住在那裡的人,今年考上的居然不搬出來,還在那裡住。”
“有了品級就有錢,雖說那裡吃飯、用燈需自己花錢,總好過在寺裡住通鋪。”
“天熱,人一多就悶。”
學子們聊著聊著,話題就偏了。
住在外面縣裡的考生們得到訊息相對晚一點,一聽能去含元殿,紛紛作著準備。
三天時間一過,從各處趕來的學子們換上自己認為最好的衣服,一早跑到含元殿。
李隆基這個皇帝他們看到了,離著很遠看到的,根本看不清楚長什麼樣。
接著就是太監宣讀村官選派的事情,這可是陛下親點的。
沒考上就給官了,大家自願,想去的就自己選地方,不想去的不用簽字和畫押。
為期半年,半年後按照考生在村子中的表現評定,好的會升官。
“東來兄,你去不?”一個學子問寫出雙鴨詩和小雞詩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