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易僅僅是遺憾,餘江感覺心在疼。
錢呀,好多的錢呀,就這樣長在那裡沒人要。
‘渤海’那裡也不懂,他們佔的地方才是最大的。
“李東主,契丹此類東西,是曬乾了用?”餘江想要傳訊息回去。
“桔梗、山胡蘿蔔曬乾了行,刺老芽與這個……山辣椒秧子不行,它又叫鐵線蓮。”
李易搖搖頭,指著兩張圖介紹。
“青的運不過來。”餘江眉頭蹙起。
“有辦法,罐頭,用瓷瓶裝的罐頭,這些不用瓷瓶,瓷瓶貴,陶罐。
先用開水焯,焯完立即放到冷水裡浸,再放鹽醃製。
雖說沒有鮮的好,不過拿回來泡一泡,味道還能儲存。”
李易順嘴給出儲存的辦法,聽著很簡單。
不過關鍵是需要陶罐,契丹不缺鹽,那裡有鹽湖,他們缺鐵、缺陶瓷、缺茶葉。
“還有別的辦法嗎?”餘江聽到陶罐,心情失落。
“自然是有,我莊子裡的鹹菜,用藤條編筐,用油紙內襯,一樣不漏水。”李易又給出個方法。
“油紙?”餘江發現怎麼都需要東西呢,油紙契丹也沒有。
“其實我知道契丹的條件不怎麼好,這不就琢磨著把他們有的我們沒有的,拿到我這裡。
我們有的他們沒有的,送到他們那裡。
這叫互通有無,我們有了契丹不值錢的東西,我們不值錢的東西給契丹。
誰都不吃虧,大家一起和睦發展,你說是這個理兒不?”
李易說話的時候,隨手畫出來一個莊子上裝蝦油小菜的盒子。
想了想,又寫下‘名震塞外九百里,味壓江南十三樓’的句子,在盒子上標:什錦小菜。
餘江坐在那裡深吸口氣,起身盛湯。
回來後他笑著說:“李東主若真的能與契丹聯絡上,等東西運回來,我也嚐嚐。”
“希望吧,就怕契丹人想不通,兩地封鎖,喝茶都不容易,渤海那裡倒是偶爾用海運帶一部分茶回去。”
李易說完,把湯喝掉,抱一下拳,轉身回莊子。
青松過來把東西收到箱子中,拖著離開。
餘江坐在那裡,眼睛看著四張圖,尤其是最後一個小菜罈子的圖。
“用這個可以把東西裝好拿到大唐賣高價,不行,我要傳訊息回去,必須答應什麼經濟文化交流。”
他嘟囔一句,把四張紙收好,過橋,回自己的‘家’。
郭子儀找個地方也寫封信,派人送往宮中。
他知道餘江是契丹的‘精銳’細作,只是遇到了李易,第一次見面便暴露了。
李易居然知道煤精和琥珀的產地,西南那邊根本沒有。
宮裡,李隆基陪著李旦涮麻辣燙。
李易大棚中的小米椒額外給了燈照,陸續地有辣椒成熟,他就採收。
辣椒籽留下,外面的皮製作成辣椒麵和辣椒醬,他也不賣,就給李隆基他們一些。
知道李易不用再拿壽命換,李隆基吃得開心。
過年,該祭祀都舉行完,也沒有朝會。
一家人吃喝,其他的妃子、昭儀、才人,都沒來。
王皇后在,她抱著兒子,自己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