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在李筠叛亂的同時,還有一個人也在暗中蠢蠢欲動,他就是淮南節度使李重進。】
【在諸多節度使中,李重進的身份是比較特殊的存在,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,也是戰功赫赫的將領。
在柴榮統治的時期,李重進與張永德、趙匡胤等人分掌兵權。至柴榮死後,朝廷授李重進檢校太尉,改淮南節度使,出鎮揚州。
不久後,趙匡胤黃袍加身,陳橋兵變,篡位奪權,而後削去李重進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之職。
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,李筠突然起兵反宋,得此良機,李重進反覆盤算,決心與李筠聯合一起反宋。】
【但讓李重進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是,李筠竟然會敗亡的如此迅速,以至於讓李重進錯失了最佳的起兵時機。
在平定李筠之亂後,趙匡胤一紙令下,把李重進由淮南節度使調為平盧節度使,這下子李重進心裡頓時害怕極了,就擔心一旦離開老巢,便會遭到趙匡胤的毒手。
而趙匡胤為了讓李重進安心,特地賜下免死鐵券,以表立場。
李重進仍然不放心,因為他乃是周室近親,郭威的外甥,而且還有兵權,像他這樣的人,不就是新皇帝趙匡胤的眼中釘、肉中刺麼?
一道免死鐵券,真能便可以保全性命嗎(至少在朱元璋那裡是沒有保證的)?
顯然,李重進更願意相信自己,而非把命運交到別人手中。
他拒絕了朝廷的調令,待在自己的地盤,修繕城池,積極備戰,並向南唐求援,準備拼死反擊。】
朱元璋:“.”
明朝那些得了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金牌的大臣們看到這兒,心裡不由得齊齊一顫。
歷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後,曾大封34名功臣,都賜予了“免死金牌”。
然而最終卻只有14人得以善終,剩下的20位,都因各種原因被老朱殺掉,“免死金牌”成了“催死金牌”,怎麼能不讓這些人心驚膽戰。
【李重進拒絕歸順,趙匡胤也就不客氣了。
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)十月,趙匡胤任命石守信為揚州行營都部署,轄王審琦、李處耘等將領,率領精銳禁軍部隊討伐李重進,但卻一直未能攻克。
此時,趙普向趙匡胤指出:“李重進憑恃長淮,繕修孤壘,外絕救援,內乏資糧,宜速取之。”
趙匡胤聽從趙普提議,下詔親征,統領六軍將士從開封出發,乘舟順流而下,直撲揚州。
皇帝親征總能鼓舞士氣,前線官兵開始奮勇作戰,最終順利攻破揚州。
李重進最終縱火自焚,把他和他的家人一起化為了灰燼。
二李叛亂的平定,從獻策親征之意義上來說,趙普之功很是顯著。戰後論功行賞,遂遷以兵部侍郎、樞密副使之職。】
【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末,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一天,突然召見趙普並問道:“自唐季以來數十年,帝王凡易八姓,戰鬥不息,生民塗地,其故何也?吾欲息天下之兵,為國家計長久,其道何如?”
趙匡胤自己就是“黃袍加身”後奪取的政權,他當然也怕自己的部下效仿自己,也給自己來一套“黃袍加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