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後來,新帝拓跋嗣登基,崔宏已經位列“八公”。
作為崔宏之子,又“博覽經史。玄象陰陽,百家之言,無不關綜,研精義理,時人莫及”的崔浩得以拜博士祭酒,得以為拓跋嗣講經。
拓跋嗣好陰陽術數,信“天象”那一套,崔浩就投其所好,多次將政局與天象相結合,預言天下形勢,且都頗為準確。】
【明元帝登基之初,都城平城頻繁出現天災,導致禾稼不收,牲畜多死,加上地方官吏豪強變本加厲的壓榨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。
為了緩解百姓的生存壓力,明元帝決定遷都到鄴城,但崔浩卻竭力反對。
崔浩解釋道:遷都到鄴城雖然能緩解如今的饑荒,但並非長久之計。
內,會導致民眾不安;外,則引起屈丐、柔然的窺探侵犯,更不利於日後威制中原。
不過百姓餓肚子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,因此在崔浩的建議下,明元帝挑選窮困民戶前往富庶的定、相、冀三州謀食,又親行藉田,勸課農桑,抑制豪強。
第二年,糧食大熟,人心安定。】
【泰常元年(公元416年),劉裕北伐後秦,水師由淮泗北上。
劉裕想要沿黃河西進關中,所以向北魏借道。
北魏眾臣認為函谷關地勢險要,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,劉裕西進,必然無功。若我軍在後方偷襲劉裕,必能成功。假若劉裕名為伐秦,實則圖魏,那就是引狼入室了,所以不能借道。明元帝拓跋嗣認為有理,決定採納。
崔浩反駁道:後秦內亂,劉裕趁機伐秦,意志堅決,不會貿然攻打我們。
若我們阻擋劉裕西進之路,那他必然北上伐魏,那就是我們替後秦遭受禍患了。
不如同意借道,讓劉裕西進伐秦,我們再派兵斷劉裕的後路,然後坐山觀虎鬥。如果劉裕獲勝,必然感激我們借道,雖然他得了關中,但距離江南遙遠,不能長久佔有,最後會落入我大魏手中;如果後秦獲勝,我們也有救助之名。作壁上觀,讓劉裕與後秦兩敗俱傷,這才是上策。
拓跋嗣最終還是沒有聽從崔浩之言,魏軍與劉裕交手後,被劉裕以“卻月陣”大破北魏鐵騎戰敗,拓跋嗣很是後悔。】
【泰常二年(公元417年),東晉齊郡太守王懿投降北魏。
王懿勸拓跋嗣道:“劉裕在洛陽,趁機斷絕他的後路,可以不戰而勝。”
拓跋嗣認為有理,又恰逢崔浩在給自己講授經書,於是便問他:“劉裕伐秦,已到潼關。愛卿認為後續會怎麼樣?”
崔浩回答:“後秦內亂,兄弟相殘。劉裕兵強將猛,一定會贏。”
拓跋嗣又問他:“劉裕與慕容垂誰厲害?”
崔浩回答:“劉裕。”
拓跋嗣問:“為什麼?”
崔浩說:“慕容垂出身高貴,憑藉父兄的威名,只要稍有才能,便能成功。但劉裕出身寒微,無所憑藉。他振臂一呼就消滅桓玄、慕容超、盧循,掌控東晉乃是當世曹操,伐秦就是為了提升威名,滅秦後必然篡晉。”】
【泰常三年(公元418年),有彗星劃過,明元拓跋嗣帝大驚,趕緊召叢集臣商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