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戰初,嬴政問其兩位大將,李信和王翦,對於征討楚國他們所需兵力的看法。
李信滿懷自信,說是隻要二十萬兵力,就可直取楚都;而王翦則堅稱他需要六十萬大軍才能確保勝利。
嬴政以為王翦已經老了,年老膽怯,過於保守失去了軍人銳意進取的心氣兒。
最終,嬴政選擇了李信,而王翦則選擇告老還鄉。】
【嬴政看似讚許李信的勇敢,實則忽視了王翦深思熟慮的策略。
秦王政二十三年(公元前224年),始皇用李信為主將,蒙恬為副將,起兵二十萬,兵發楚國。
李信祖居趙國,祖上是大夫出身,為將的開端人物是李同,此人在趙武靈王帳下為將。
李同的兒子趙國相國李兌,勇不可當,他餓殺趙武靈王於沙丘宮。
李兌去世之後,李氏家族在趙國受到排擠打壓,一部分人遷居到秦國,開始了一段艱苦的創業過程。
李氏家族勇猛善戰,到第五代李族,已經在秦軍當中擔任將軍。
第七代李崇,官至隴西太守,在秦人的發源地上當了太守,李氏家族不簡單。第八代李瑤,官至南郡太守,掌管楚國舊都郢都附近區域,李氏得到進一步發展。
李信是自李同以下第九代人,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。】
【李信率秦軍主力出兵後,一路攻克平輿、郢陳,蒙武率一部秦軍攻取寢城,最後兩軍於城父會師。
秦軍雖說連克數城,但始終沒有與和項燕率領的楚軍主力發生正面交戰。
而項燕卻趁李信孤軍深入之時,尾隨其後,待秦軍鋒芒盡失之時,絕地反擊,連追三日不捨,大敗秦軍。
秦軍損失七名都尉,以及這七名都尉所轄三萬五千人馬也全軍覆沒。其他各隊人馬也均有不同程度重創,秦軍二十萬大軍損失近半。
以李信的性格,他當然不會輕易放棄。
可是目前計程車氣和兵力,實在是不可能扭轉乾坤,李信只好派人到咸陽,向始皇請罪。】
【首戰大敗,秦王嬴政決定重新啟用老將王翦,並再度調集六十萬秦軍。
王翦率領這幾乎已經是秦國全部兵力的大軍,再次向楚國發起了進攻。
楚國雖然已經衰落,但大國底蘊猶在,王翦放棄了李信急功近利的輕率行動,在取得郢陳、上蔡、平輿等地後,構築堡壘,堅壁不出。
此時的秦國已經滅六國其四,整個北方除了齊國偏居一角皆為秦土,有時間也有資本和楚國耗下去,反觀楚國,雖然擊敗了李信,但在總體實力上依然落後於秦國,形式並不樂觀。
項燕率楚軍主力駐守在淮河沿岸,但不見王翦來攻,本就處於守勢的楚軍只好靜觀其變,但楚王負芻卻責怪項燕怯戰,命令項燕主動出擊。】
【在楚王負芻的命令下,項燕只好向秦軍攻去,可秦軍既不應戰,也攻不破營壘,項燕只好領軍東去。
老謀深算的王翦,這時候卻趁著項燕撤退之時,傾巢而出,追擊楚軍至潁河,兩軍大戰。
秦楚大戰,當真如天塌地陷、山崩海嘯!
只是一整夜的功夫便屍橫遍野,血流成河,悽慘至極。】
 本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