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當時,李靖與李世勣相謀,打算趁頡利因為唐使慰撫而放鬆警惕之機,一鼓作氣襲破之!
副將張公瑾以為不妥,勸阻道:“詔書已許其降,使者在彼,奈何擊之!”
他一方面擔心使者唐儉等人的安全,另一方面覺得這樣做不太厚道,有違道義。
但李靖以為戰機稍縱即逝,如當年韓信破齊,就是及時抓住了戰機才獲得大勝。
於是李靖挑選一萬精騎,攜帶二十日口糧,自白道連夜進軍,李世勣繼之。行進至陰山,遇突厥千餘帳,俘獲以隨軍。
果不其然,當頡利見到唐儉一行,大喜過望,放鬆了警惕。
而李靖令匡道府折衝都尉蘇定方率兩百精騎為先鋒,借大霧掩護逼近突厥牙帳。
蘇定方的先鋒軍逼近到距離突厥牙帳僅七里處才被發覺,而李靖親率的主力距牙帳也只有十五里了,這對於突厥人來說,一切都來不及了。】
【蘇定方率先鋒軍殺數百人,李靖引大軍繼進,頡利自知不敵,乘千里馬狼狽逃走,其部眾大潰,唐軍斬首萬餘級,俘男女十餘萬,獲雜畜數十萬。頡
利帶著萬餘騎兵突圍而走,欲渡過磧口逃往漠北,卻發現李世勣竟然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。
眼見大勢已去,頡利部屬紛紛向唐軍投降,李世勣俘虜五萬餘口而還,頡利只好帶著幾個隨從向西逃竄,往依建牙於靈州西北的蘇尼失,欲投吐谷渾。】
【另一位行軍總管李道宗引軍逼之,迫蘇尼失交出頡利,頡利見勢不妙,連夜逃走,蘇尼失追執之。
沒多久,李道宗副將張寶相率軍襲擊蘇尼失營地,生擒頡利,蘇尼失也率眾投降。
至此,昔日不可一世的東突厥汗國徹底滅亡,南起陰山,北至大漠,皆被納入唐朝版圖。】
李世民點頭讚許道:“李靖深得朕心,無愧於大唐第一軍神!”
“李靖用兵如狂風暴雨,令敵人防不勝防,偏偏他又有洞察一切戰機的能力。”
“與這樣的人為敵,實在是太可怕了!”
【唐滅東突厥,不僅洗刷了國恥,徹底解決了北境邊患,還大大的提高了唐朝的國際地位和威望,使得唐太宗李世民被各個國家尊為“天可汗”。
李世民大喜之下選擇大赦天下,酺五日。
太上皇高祖李淵得知滅掉東突厥的訊息後,也喜不自勝,感慨道:“漢高祖困白登,不能報;今我子能滅突厥,吾託付得人,復何憂哉!”】
劉邦:“???”
【唐滅東突厥,不出三月而竟其功,其中主帥李靖居功至偉。
李靖延續了他一貫的用兵詭譎的優點,兵貴神速,出敵不意,攻敵不備。
加之他膽略過人,敢於深入,最大限度地的達成了戰爭的突然性,讓對手防不勝防,終致一敗塗地,定襄之戰是這樣,陰山之戰更是如此。
這兩場戰役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,是李靖“臨機果,料敵明”的軍事韜略最直接的體現。】
【滅掉東突厥後,唐太宗為表彰李靖功績,封他為代國公,任命為尚書右僕射(相當於宰相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