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們不知道李靖是否知道李淵這個要命的密令,他沒有說話,更沒有申辯,甚至連表忠心的場面話都沒說一句。
恰好開州蠻人首領冉肇此時突然叛唐,帶著蠻兵殺入夔州,將趙郡王李孝恭打得抱頭鼠竄。
李靖聽說後,當即帶著八百勇士奇襲冉肇,一場惡戰取了冉肇項上人頭,還俘虜了五千多蠻兵。
李淵大喜過望,他笑著對李靖說:“你立下如此奇功,功名利祿就不用擔心啦”,想了一想,李淵又補充道:“從前你跟我之間的一點小小的過節,我已經全部都忘記了。”
乍聽之下,李淵似乎原諒了李靖,然而李淵嘴上說著原諒,身體卻很誠實.】
【此後的一段時間內,由於李唐王朝要對付洛陽的王世充,暫時沒有對蕭銑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,但是李靖卻一直在派出人手,暗中打探敵情。】
【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,蕭銑割據長江中游,並在岳陽登基稱帝,建國號為“梁”。
蕭銑是南北朝時期南朝西梁皇族後裔,當時李淵所屬的關隴貴族集團的影響力主要在北方,蕭氏的影響力在南方,這也是蕭銑沿用“梁”的國號的主要原因,百姓思梁,他可以獲取民心。
此時的李唐周圍全是大佬,它北有劉武周、竇建德,河南有王世充,他的後方還有強大的薛氏政權,對於遠在南邊的蕭銑,這些才是李唐迫在眉睫要掃蕩的割據政權。
而蕭銑,就是在這段時間裡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實力。
蕭銑率軍一路勢如破竹,幾乎霸佔了長江中游一直到嶺南的大部分地區,兵力強盛時期可多達四十萬之眾。】
【不過蕭銑生性多疑,沒有一個當領導的基本素質。
因此當他的事業越做越大時,心裡便開始擔心他的手下會取代自己的位置。
奈何他自己的震懾力不足,只能找藉口奪取部下兵權,不料卻因此引發內亂。
大司馬董景珍、尚書令張繡等人相繼遇害,蕭氏政權受到重創。
在這個群雄並起,需要大量人才的時代,自相殘殺、嚴重內耗,實在是極為不明智的做法。
反觀此時的唐軍,在經過對王世充幾個月的征討後,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向唐軍傾斜。
鑑於此,李靖便想借此機會,趁蕭氏內亂,對其發動致命一擊。】
【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正月,李靖為李淵獻上了“平蕭銑十策”,給李淵分析清楚了敵我雙方的形勢。
李淵看後大喜,次月便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,李靖為他的副手。
雖然李靖名義上是副手,實際上李淵卻把軍權交給了李靖,而且叮囑李孝恭在軍事方面一定要聽從李靖的建議。
不過指揮大權雖然在李靖手上,但他頭頂畢竟還有人壓著,顯然李淵還是防著李靖的。
不過沒關係,你防你的,我打我的就行.】
【李靖選擇在夔州訓練軍隊,因為夔州隔著三峽,敵軍不易發現。
巴蜀之地剛收復不久,李靖怕這兒人心不穩,為了無後顧之憂率軍東進,李靖把各部族酋長子弟放在身邊,根據能力大小授以官職,表面上看是對他們的起用和提拔,實際上則為人質。】
【同年九月,也就是李唐平定王世充兩個月後,李靖兵分四路,水路和陸路結合,向梁國都城江陵進發。
三峽到了秋季,江水會暴漲,這對於唐軍來說行軍風險極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