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,常遇春及伏兵掩其後,大破陳友諒軍,斬首萬餘,俘虜三千,陳友諒敗走江州。】
【陳友諒佔據長江上游,精兵大艦,雄心勃勃,是朱元璋等人開拓事業的主要威脅。
至正二十年(公元1360年)五月,陳友諒再次率水軍數十萬東進,意圖直取應天府。
朱元璋以弱御強,設計用伏,誘敵深入,命令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,此三萬人為全軍主力。
經過一場鏖戰,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、馮國勝伏兵的衝殺,死傷慘重,潰不成軍。
彼時正值江水落潮,龍灣水淺,陳友諒一百多艘鉅艦全部擱淺,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,陳友諒大敗而逃。
龍灣大捷,朱元璋轉危為安,順便還壯大了力量。】
【至正二十二年(1362年)三月,駐軍洪都的原陳友諒降將祝宗、康泰舉兵叛亂,徐達帶領漢陽的軍隊前去評判。
四月,由於徐達馳援安豐,陳友諒乘虛而入,攻陷吉安、無為等地,並集中兵力猛攻洪都。
洪都被圍兩個多月,形勢吃緊。
朱元璋連忙急召徐達自廬州前來會師,並以舟師二十萬屯湖江、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截斷陳友諒的後路。
陳友諒得知朱元璋大軍將至,於是從鄱陽湖東面撤退,最終雙方於康郎山相遇。
兩軍遭遇,徐達身先士卒,率軍力戰,大敗陳友諒軍前鋒,斬殺一千五百多人,並繳獲大戰船一艘。
在徐達的指揮下,朱元璋大軍與陳友諒激戰數月,最終陳友諒被打得移師泊渚磯,不敢再戰。】
【龍灣戰後的第三年,即至正二十三年(公元1363年),陳友諒看準了時機,捲土重來。
他率領著號稱有六十萬的大軍傾巢來攻,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持續三十六天,決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決戰!】
【彼時,徐達正隨朱元璋帶兵渡江,北上安豐,馳援遭到張士誠進攻的韓林兒、劉福通。
陳友諒就是看準了這個時機,果斷對朱元璋發動了迄今為止最大大規模的攻擊。】
“一場曠世大戰,開始了!”
“鄱陽湖大戰好像是《三國演義》裡赤壁之戰的原型吧?但我感覺這一戰比演義裡要驚心動魄的多了!”
“這是朱元璋的翻身仗!打敗了陳友諒,朱元璋才算是真正的起義第一軍!”
【面對來勢洶湧的陳友諒,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擊,雙方隨即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激戰。
陳友諒在兵力和財力上佔著絕對的優勢,他擁有兵力六十萬,鉅艦數十艘;而朱元璋卻只有二十萬人,而且用的還都是小船。
但是,朱元璋沒有怕,徐達、常遇春等將領更是鬥志昂揚,小宇宙熊熊燃燒!】
【交戰一開始,徐達便身先處一線,指揮將士奮勇拼殺。
陳友諒軍船大、堅固,但速度慢;朱元璋軍船小、速度快,操作靈活。兩軍相持不下,殺得難解難分。
其中還發生了一次險情。朱元璋的座船擱淺了,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發現了這個機會,於是率領船隊來圍攻,情況十分危急。
在這危急時刻,常遇春奮勇當先,射傷張定邊,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,使其脫離淺灘,這才救下了朱元璋。】
【陳友諒的軍隊可不是烏合之眾,在他們的拼死進攻下,徐達所在戰船都著火焚燒了起來,還被無數陳軍圍攻。
但徐達奮不顧身地撲滅了熊熊大火,依然繼續堅持著指揮和戰鬥。
得虧朱元璋及時派出戰船救援,加上徐達等人的頑強防守,這才終於擊退敵軍,從險境之中擺脫了出來。】
 本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