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設定(推薦配合 快捷鍵[F11]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)

設定X

第141章 愚忠與精忠 (1 / 2)

魏徵原本還以為蘇遷會拿“侍奉六主”這件事情來嘲諷自己,卻沒想到蘇遷的評價非常中肯,而且也說出了自己的本來的用意,魏徵對蘇遷不由得更加信任了一分。

“忠臣.良臣?”而被視為千古忠義之典範的關羽,此刻卻陷入了一種深受衝擊的震盪之中,“難道忠心,也分對錯?”

就連站在光壁裡的諸葛亮,看到魏徵最後所說“良臣與忠臣”的區別時,也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思,“吾乃忠臣還是良臣?”

就在這時,影片裡給出了一個來自後世的答案,

【在我看來,魏徵說的話非常有道理。

忠心分兩種:一種是愚忠,另一個是精忠。

愚忠指的是盲目忠誠,不加以思考和判斷地對上級或君主言聽計從。

愚忠的人可能會為了維護所謂的忠誠而不顧道義和良知,甚至忽略了對社會、國家或人民利益的考量。他們可能過分推崇主上的權威,而缺乏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。

精忠則強調的是理性和明智的忠誠。

精忠的人會對君主或上級保持忠誠,但他們也會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斷力,審慎地提出建議和意見。他們注重對國家、社會和人民的整體利益,並將忠誠與良知、道義相結合。】

“原來如此!蘇上神說的透徹!”

“聽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,拜謝!”

“我懂了!難怪嶽武穆的娘會在嶽武穆後背刺上‘精忠報國’!”

關羽、諸葛亮二人若有所悟。

關羽更是振奮異常的說道:“大哥立志興復漢室,一向愛民如子,對國家、社會和人民都應該是‘良知與道義’的結合!關某忠於大哥,忠於漢室,忠於人民,乃是精忠!”

諸葛亮的眼神則變得更加堅定起來,“某跟隨主公,一為拯救黎民蒼生,二為匡扶漢室再造漢人輝煌,三為施展抱負,一展平生所學。

某到現在還記得那句童謠,‘新野牧,劉皇叔,自到此,民豐足’!

主公深受百姓和士卒的愛戴,又是被天子承認了的漢室正統,某忠於主公,自為精忠!”

大秦帝國的丞相李斯,他站在光壁裡,苦笑著說道:“某一念之差,抱憾終身啊!!”

【隋大業十三年(617年),魏徵跟隨元寶藏起兵,後跟隨元寶藏投奔瓦崗李密。

李密很欣賞魏徵的才華,但魏徵獻給李密關於壯大瓦崗的十條建議,卻並沒有被採納。

對於魏徵這樣的人才,李密更多的只是希望他能做個秘書型的輔助人才,可以執行命令,但不要教他做事。】

【大業十四年即武德元年,王世充與李密先後戰於倉城,洛口。

李密每次都能打敗王世充,但就是無法徹底消滅王世充,而王世充則龜縮在洛陽中,找到機會就上去咬李密一口。

而此前李密與宇文化及的邙山之戰,其親軍精銳已經和宇文化及的驍果禁衛軍的戰鬥中損失殆盡,這就給了王世充喘息之機。

沒了精銳之師的壓制,本來被李密壓著打的王世充,現在開始反咬李密。

不過王世充部隊有個最大的弱點,那就是缺糧。

魏徵已經看到了這一點,並且向李密的手下長史鄭頲建議,“深溝高壘,堅守相持,耗死王世充。”

但魏徵終歸還是人微言輕了,他的建議並沒有被採納,最終李密也被王世充所打敗。

上一章 目錄 +書籤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