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既如此,攸便為將軍一謀。將軍此時,有三策可選之。”
“哪三策?”
“上策,西治司州,中穩兗、豫,東取徐州,縱橫相連阻河北之兵,而後御精兵猛將,與之一決;中策,聯合呂布,結好劉表、袁術,使成盟約,共御袁紹;下策,穩治州郡,結好袁紹,待其南下,則與之為盟,而伐眾諸侯,或可趁機奪得州郡。”
“哈哈哈哈,公達果然謀劃深遠!”曹操大笑。
“原來如此。”荀攸看曹操這反應,已然明瞭,“將軍果有大志。”
一個表情,便能知道答案。
如果曹操選擇下策,也就意味著或許要讓皇帝遷都河北,到那時,他便也不過是袁紹的一個從屬。如果那樣,曹操是不會笑的。
而選擇中策,雖然也可保全州郡,對抗袁紹,但也從側面證明了,單單靠他曹操一人,並不足以與袁紹抗衡,所以,曹操一樣不會笑。
那麼答案就很明瞭了,曹操定然會取上策。
而這,也是荀攸所期待的。
並司、豫、兗、徐之地,一者懾天下諸侯,二者可成包圍之勢,之後一舉擊潰袁紹,佔據河北,則天下之地,已得三之有一。
到那時,曹操便可揮軍南下,掃蕩江東、荊南,而後趁勢西取,便可平天下。
二人笑罷,曹操又再次開口問道:“公達推測,與袁紹之對決還有幾年?”
“至多三年。公孫瓚若是能與外族結連,尚可與袁紹抗衡。可如今,他築樓自守,敗亡已定。袁紹之所以未滅他,不過是因為公孫瓚尚有一戰之力,袁紹恐與之決戰,即便能勝,也會過傷元氣,對他南下攻伐不利。況且他所掠得公孫瓚之地盤尚未穩固,若內部生變,他便難於應付,故而他如今也在積蓄實力。不過可想而知,公孫瓚敗亡之日,便是他袁紹南下之時。”
“若如此,則曹某當下應當如何?”
“將軍當下只當養蓄士卒、廣積糧草,若要出兵,必須準備充足之日。”
“那呂布……”
“呂布如今兵少,且處境堪憂。且不說其境內還有一劉備,單單是南北二袁,便足以令其無暇他顧。我聽家叔說,將軍用驅虎吞狼之計,已然令呂布與袁術動兵了?”
“是。”
“此計雖好,但仍有一疏。”
“哦?”
“他二人反目,自然對將軍有利。只是,呂布可以敗,卻不能亡。”
“公達是怕二袁萬一串通,其勢難當?”
“不錯,以將軍當下之實力,斷斷無法應付二人。可想而知,若二袁相連,劉備也必然反戈。故應如何,想必將軍已然知曉。”
“多謝公達教誨。曹某不才,煩請公達留在許都,早晚受教。”
“蒙將軍不棄,願效犬馬之勞。”
……
曹操和荀攸在屋內暢談之時,院中坐著的二人卻說著完全不同的話題。
“你這叔叔就不怕被侄子比下去?”郭嘉敞著胸,一邊喝酒一邊用手指戳荀彧。
“我看是你怕自己的才華被人遮住才是。”荀彧被戳煩了,向一邊挪了挪。
“呵,若真是那般倒好,我更樂得清閒。”郭嘉竟追了過來,背靠荀彧大笑。
“你這無賴之行,倒是越來越像……”話到一半,荀彧收住了口。
郭嘉也收斂了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