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者之樂事,便是棋逢對手;武者之幸事,便是明主放權;武者之榮耀,便是凱旋而歸。
現在的典韋,三者得其二,豈能不興奮。
面對著昶傲這樣武藝高超、戰法精妙的敵人,典韋渾身的血液都沸騰了。
三十餘合,他已經漸漸熟悉了昶傲的進攻方式,當然,這是一般的武將都能做到的。只要水平相差不是太多,都能透過不斷過招摸清敵人的套路。
可典韋並非一般的武將!
他試探的,不僅僅是昶傲的路數,還有他的力量。
這三十餘合,他還做了一件一般武將所不敢的事。那就是每次躲閃,都會比上一次略晚一點點,到第三十回合時,昶傲的大錘幾乎是貼著典韋的身體走空的。
這對於臨敵生死之際,無疑是個冒險,對於一般人,這也是無用之舉。
可典韋正是憑藉著這一次次的貼近,透過身體敏銳的感覺,去捕捉昶傲大錘帶起的勁風。
單單是感覺勁風和估量昶傲武器的重量,典韋便能判斷出他的力量。
在確定了應該使出的力道後,典韋便不再猶豫,直接正面接住了昶傲的砸擊。
昶傲也著實吃了一驚,因為在他眼裡,使用這種雙手短戟的典韋絕對不會與自己正面相敵。按他的設想,只要再變換幾次招數,擾亂典韋的步伐使他摔倒,便有機會一擊斃命。
可是那對看似不堪一擊的短戟,竟然牢牢地鎖住了自己的錘柄,昶傲的攻勢也不自覺停頓了一刻。
但典韋並沒有停頓,他用雙戟往肩後一帶,讓昶傲不得不向回撤錘。藉著昶傲回拉的力道,典韋左腳前滑,右膝微曲,雙戟順著錘柄滑向了昶傲的雙手。
換做是別人,這一下也只好將錘棄掉了,可是昶傲再次展現了與他身體不符的怪力。
他握住後端的右手忽然鬆開,順勢向前抓住了已經被雙戟滑過的部分,而後左手再一鬆,也握向前端。藉助這兩次倒手,昶傲成功躲過了典韋的進攻。
同時,他沒有停頓,又立刻向下壓錘頭,讓錘柄翹起。
這麼一來,典韋的雙戟便走空了。而典韋本人,也由於衝勁向前搶了兩步。
而昶傲,則招式不停地將大錘旋轉一圈,用錘柄向典韋的後背掄去。
全精鐵打造的錘柄,若是真的打到人身上,絕對會皮開肉綻、筋骨寸碎。
典韋聽得背後風聲,便趕忙將右腳前跨為軸,同時左腳一蹬,閃過了這一下進攻。
昶傲的招式又在半路戛然而止,轉換成了另外一招。
錘柄末端此時已經戳在地上,昶傲只用一隻右手,便將大錘提起。而後,他向右轉身,同時把大錘送出,左手則握住了錘柄末端。
進退有序、攻防自如、變換靈活,這種戰鬥,是所有人都難得一見的。
不論是曹軍計程車兵,還是昶傲的部下,都已經被他們二人的對決吸引。
忽然,一聲悶哼傳來,昶傲微微倒退了兩步。
原來,典韋在旋身之後,便沒有再後撤,而是鑽到了大錘無法進攻的內側。
貼身肉搏,自然是短柄取優。雙短戟和長錘想比,在這種情況下更勝一籌。
主公在看,若是隻為自己能酣戰而耽誤正事,那便是大罪。
所以典韋也不再留有情面,在尋得空當之際,便用巧勁一刺,將短戟的戟鋒送進了昶傲的腰間。
再勇猛的人,被刺中這些軟肋,也無法繼續保持狀態。
所以昶傲才會悶哼著倒退出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