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括陳群在內,所有魏國官員們都沉默了,劉放的話點醒了他們,王寶玉是何許人,從不按常規出牌,很有可能這就是個圈套。要看書
誰不知王寶玉和劉禪的關係,就算是要稱帝,也該先從曹魏孫吳動手,怎麼上來就是最為親近的蜀國?
是這個理兒不?是!
曹叡見大家都啞巴了,卻暗自鬆了一口氣,立刻宣佈不參與荊州和西蜀之間的戰爭,無事退朝!
置身事外的曹叡,手頭又有了錢,立刻開始著手進行早就在計劃內的幾件事兒。第一,在洛陽城大興土木,重修宮殿;第二,將北邙山頂剷平,在其上修建祭天壇;第三,在全國範圍內,選召秀女,充實後廷。
說的簡單點,屢受打擊,心理出了問題的曹叡,走上了不作不死的路,以上幾條,都非明君所為。
陳群旗幟鮮明的表示反對,錢財應該用之於民,增加國力,修宮殿、建祭壇、納妃子,這些舉動都不得人心。
結果可想而知,陳群被罵了,曹叡根本不聽,依舊我行我素。
陳群不甘就此罷休,又聯合朝中幾位重臣再度犯言直諫,曹叡暗自冷笑,說起來這些大臣都是為朝廷服務的,哪個又考慮過他的感受?
自幼悽慘喪母,又受兄弟排擠,養母膝下戰戰兢兢,好容易當上了皇帝,親生兒女一個個離他兒女,飽受骨肉分離之痛,朕享受一點又怎麼了,何況這錢還是白得的。
所以,曹叡力排眾議,為了顧及臣子的情緒,只是在花費上有所縮減。
身在長安的司馬懿,得知王寶玉要伐蜀的訊息,驚得寢食難安,他深刻的意識到,猛獸終於醒來,王寶玉這是玩真的,天下一統,似乎為期不遠。
關緊了門窗跟兒子們商議了幾次,司馬懿反其道而行之,上表曹叡,要求出兵漢中,不是攻打,而是配合王寶玉的行動。
司馬懿有他的考量,此時出兵的話,不但能賣給王寶玉一個人情,還能在兩川之地分得一杯羹,屆時國力有所增強,王寶玉再翻臉攻打魏國的時候,還能多支撐一段時間,如此一來,勝負的變數就大了。
可惜的是,曹叡回絕了司馬懿的要求,目前局勢尚不明朗,命令他切勿輕舉妄動。
卻說江東吳國這邊,孫權得知訊息之後,臉上竟然笑開了花,王寶玉可是自己的結義兄弟,還是好妹夫,不折不扣的一家人。
打得好,誰讓劉禪不守規矩,得罪了漢興王,純屬咎由自取。諸葛亮死後就應該厚待,劉禪這個沒心肝的傢伙,不立祠堂也就罷了,竟然連丞相葬身之地都沒有找到,人神共憤,該打!
孫權甚至還美滋滋的在想,一旦好兄弟得了兩川之地,管理不過來,說不準還能分給自己一半,豈不美哉!
但是,江東群臣卻不這麼想,王寶玉的這種舉動,分明是包藏禍心,想要一統天下。
6遜、張昭甚至包括顧雍在內,紛紛上表,要求趁著荊州攻打西蜀的時機,出兵荊州。
只可惜,此時的孫權心理也有些扭曲,跟魏國打了多次,每次都要得手之時落得個功虧於潰的下場,讓他備受打擊。
孫權夢境也充滿了遺憾,幾乎都要抓到了曹叡的王冠或者衣襟,他還是輕易逃脫,醒來之後都讓人覺得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