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魏延,你為何不早點拿出來啊。”
馬岱原地愣了半天,頭腦漸漸冷卻下來,淚如雨下,回頭想想,魏延卻也並無大過,皆因衝動行事,誤傷了丞相看重之人。
馬岱將信收好,命令手下將魏延安葬,起墳豎碑。
完成任務的馬岱,悶悶不樂的回到了軍中,楊儀卻惱了,質問馬岱為何不將魏延的腦袋拿回來。
馬岱辦了件窩囊事,心裡十分憋火,同樣考慮到楊儀手握兵權,以和魏延多年出征為由,不忍拋屍,一再認錯,將此事遮掩了過去。
魏延的頭不重要,關鍵是命沒了,楊儀心情相當暢快,帶領大軍浩浩蕩蕩,跋山涉水,終於返回了成都。
姜維按照王寶玉的指示,將諸葛亮的棺槨送到定軍山,就在帶兵返回的途中,恰好遇到了前來奔喪的譙周。
聽聞就這樣埋葬了一代賢相諸葛亮,譙周大哭,丞相身後之事,怎能如此草率,需得停靈弔唁,再填充以陪葬之物,選好風水寶穴方可下葬。
姜維說這是丞相臨終遺命,但譙周據理力爭,姜維也覺得實在是委屈丞相,於是帶兵返回,再選風水之地,重新安葬。
可是,等眾人返回定軍山,知道具體埋葬地點的只有那六名士兵。當時都累得暈頭轉向,哪裡還記得十分具體方位。姜維急了,又親自帶著幾名士兵上山尋找,最後終於確定了大致方位,但無字墓碑已經不見,更找不到埋葬之地。
回京之後,姜維叩頭認罪,劉禪也是勃然大怒,雖是丞相清廉,你等也該回來問問皇帝的意思,果真就這麼草草的下葬,傳出去貽笑大方,又如何面對天下賢良。
後來幾次撒網式搜尋定軍山,都是無果而歸,那六名士兵因此被處死,此事也就不了了之。
後人說,諸葛亮沒有選擇好墳地,導致一代名相,身後子嗣凋零。
諸葛亮隕落,相對於蜀國而言,無疑於一場浩劫,城內悲聲四起,劉禪命人在諸葛亮的相府內安置靈位,親自帶領群臣每日去祭奠,一直鬧騰了半個月,劉禪本人也瘦了好幾斤,此事才算結束。
馬岱每日心頭壓著巨石,找機會密見劉禪,沒隱瞞的將諸葛亮留給魏延的信呈上,求聖上賜罪。劉禪對於相父的筆跡再熟悉不過,這才明白殺錯了人,遠愁未解,又添新憂,但君無戲言,聖旨是他下的,最終此事也遮掩了下來。
劉禪卻因此厭惡楊儀,不是他一再鼓搗,背後說盡魏延的壞話,朕怎麼會犯下了這種錯誤。加上諸葛亮事先在人事上早有安排,因此,楊儀只被封為中軍師,沒有任何兵權。
蔣琬不出意外的繼承了諸葛亮的工作,劉禪卻宣佈不設丞相之位,因為他一直視丞相為父。蔣琬被封為中書令,加行都護、假節,錄尚書事,允許開府,又領益州刺史,基本上諸葛亮擁有的權力,他全部都有了。
蔣琬一向以穩重著稱,臉上難見悲喜,諸葛亮生前對其栽培有加,每次出征之時,也都是蔣琬輔佐國事,且處事風格,受諸葛亮影響,二人也有幾分相似之處。在蔣琬的影響下,蜀中官員,漸漸走出了諸葛亮隕落的陰霾。
姜維被封為平襄侯,右監軍輔漢將軍,成為了新一代的年輕俊才。
得知蔣琬代替諸葛亮執政,楊儀大感失望的同時,也恨透了諸葛亮。感覺被諸葛亮耍了,帶軍回朝不過是障眼法而已,每日怨聲不絕。
看在同事一場的份上,費禕前來探望,楊儀卻半是賭氣半是認真的跟費禕講,他已經後悔了,當初就該帶領大軍,直接投奔魏國,絕不會像現在活得這麼憋屈。
費禕聞言大驚失色,匆忙告別,立刻將此事密報了劉禪,隨後一道聖旨,楊儀被貶為庶民,徹底告別了他的政治生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