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張昭當年主張投降曹操。飽受詬病。但在後來的日子裡。老先生勤勤懇懇。為江東的發展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到了晚年。張昭更是主動退居二線。僅保留了輔吳將軍的頭銜。但是。孫權還是封他為萬戶侯。格外的器重。
張昭一向做事清廉。不義之財不取。多餘者都送給了百姓。在民間也有不錯的口碑。
張昭的庭院十分冷清。兩名老邁侍從坐在日頭下打盹。連孫權進來都沒有發現。吱呀一聲推開屋門。裡面依舊是靜悄悄的。光線很是暗淡。孫權好久才適應。
來到床前。張昭還在昏睡。孫權唉聲嘆氣的坐在一旁:“張公啊。國難當頭。你卻在此獨享清淨。朕不許你離朕而去。”
張昭眼皮抖動兩下。孫權連忙湊近了些。含淚道:“張公。朕便知你不會丟下朕不管。”
“聖。聖上……”
“朕在此。”
過了好半晌。張昭才睜開了渾濁的雙眼。顫聲道:“聖上。老臣看著你長大。建立吳國。雖死無憾也。”
“可是國家就要丟了。”
“前番勸聖上投降曹操。是臣之錯。今日萬不可再降。當年先主率萬人起義。得江東之地。聖上。但留的一線生機。終有重歸之時。”張昭費力的說道。
“朕當銘記。”
“臣死之後。喪事從簡。莫要更衣。”張昭最後說了一句。再度陷入昏迷。
當晚。張昭過世。孫權悲痛不已。按照其臨終的遺願。就讓他穿著身上的那套衣服入棺。而孫權也脫下了皇袍。素衣哀悼。追封張昭諡號文侯。以三公之禮祭祀。
江山將傾。又失賢臣。孫權的心情整個一個重度霧霾。壓抑的令人窒息。
王寶玉這邊卻是熱火朝天。關於如何繼續攻打江東。他召集眾人反覆商議了幾次。意見不太統一。
姜維主張趁勝直接去攻打柴桑。以強大的火力。柴桑難保。而陌千尋則認為。先去剿滅朱然在江上的水軍。讓飛雲鼠的大軍來到這邊匯合。
雙方說得都有道理。也都是必勝的途徑。無非是權衡哪一方能更便利。
最終。王寶玉還是採納了陌千尋的建議。考慮到孫權在柴桑呆了多年。這座城池打造的極為堅固。只怕攻打起來。並非想象中那般容易。
如果說直接奪了柴桑。等於一巴掌打在孫權臉上。緩和的餘地也就更小。
歇息幾日後。王寶玉率領大軍朝著柴桑進發。就在中途的路上。吳國的信使來到。說是有皇上的一封信。必須要親自交給漢興王。
王寶玉接過了孫權的這封信。開啟一看。忍不住笑了起來。
“寶玉。昨昔把酒結義。今日刀兵相見。你的心腸可是精鐵澆築。如此苦苦相逼。不念情義。枉為男兒。你要柴桑。給你便是。退兵回去吧。”
王寶玉隨手將信遞給身邊的陌千尋。笑道:“這種說話的語氣。倒很像我兄長。”
“孫權莫不是做春秋大夢。一個柴桑。豈能換來和平。”陌千尋鄙夷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