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黃金屋線上免費看>靈異小說>三國小術士> 2026 掩人耳目
閱讀設定(推薦配合 快捷鍵[F11]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)

設定X

2026 掩人耳目

“漢興王,聖上望你讓出江夏,由文聘率千人駐守,絕不圖犯。”

陳群的信中只有寥寥數語,說得卻很明白,文聘象徵性帶兵入駐江夏,對外也好交代。一千兵馬,人數不多,等於是把文聘送過來了,但是朝廷的臉面還是得要的,否則如何向群臣交代。

王寶玉拿著信找來眾人商議,陌千尋第一個就跳出來反對,江夏是荊州領土,豈能輕易讓給曹叡,簡直就是一種恥辱。

蔡文姬考慮的更多一些,如果讓文聘兵進江夏,緊鄰江夏的武昌勢必會感到莫大的威脅,或將引發一場戰爭。

“諸位,陳群的信裡寫得很清楚,只派來千名魏兵,掀起不了太大的風浪,只要我們看好,不讓大批魏兵過來就行。”王寶玉道。

“以我看來,曹叡此舉雖得江夏,實為送文聘來荊州,想那千餘名魏兵,怎可守得住一郡之地。無非是做給世人看罷了。”賈織綱贊同王寶玉的想法。

“孫權那邊,我會去信安撫,簡單點撥一下,他是不會輕舉妄動的。”王寶玉道。

大家對此雖有異議,但王寶玉作為當家人,認準的事情,大家還是要予以支援,陌千尋多了一個提議,立刻派人在江夏附近修建新城,時刻防範曹叡不遵約定,試圖以此為據點,圖謀荊州和江東。

王寶玉點頭答應,如果一座城池只是用來駐軍,花費不了多少金錢,讓蔡文姬酌情撥出款項,此事立刻進行。

這邊的曹叡和陳群也有些拿不定主意,暗自思索是不是這個要求太過分了,王寶玉根本不會答應,如果那樣也好,可別說魏國這邊不通情理。

然而,當王寶玉讓出江夏郡的協議書送到了陳群的手中,陳群差點就哭了,他根本沒有想到,天下還真有如此重情重義之人,王寶玉竟然為了一名年老的將軍,真的讓出一郡之地。

心緒難寧的陳群立刻去面聖,曹叡看到了協議書,同樣非常感動,王寶玉為了文聘,能夠如此痛快的答應,也大大出乎他的意料。

隨即,曹叡在朝堂上宣佈了此事,說王寶玉為了避免戰爭,主動讓出了江夏郡,引發群臣的一片譁然。

太陽從西邊出來了,王寶玉這個只進不出的傢伙,竟然肯讓出如此重要的地方,是不是腦子出了問題。或者其中有詐,純粹是王寶玉的陰謀。

陳群立刻幫著曹叡說話,竟陵可是這邊讓出去的,而且因為竟陵賬目的問題,三方還鬧的有些不愉快,王寶玉回報一個江夏,不足為奇。

這個理由好像解釋的通,群臣紛紛點頭,如此才更能說明王寶玉心虛,確實在竟陵賬目上做了手腳,真不知道他到底賺了多少錢,竟然大手一揮,把江夏都送出去了。

曹叡佯裝興奮的宣佈,後將軍文聘,忠義可嘉,深知荊州情況,酌情擔任江夏太守,即刻赴任。

“聖上,江夏乃荊州江東的咽喉之地,正該大軍駐紮,還望另選他人。”華歆立刻提出了反對意見。

“太尉此言差異,王寶玉為不戰而讓出江夏,豈能再令其生疑,若大軍前往,只怕王寶玉即刻毀約,或引起戰爭。”陳群道。

西部戰事一觸即發,大家還是覺得陳群所言有理,紛紛表示贊同,華歆啞口無言,總覺得哪裡好像不對勁,但也說不出其他的。

之後,曹叡一道聖旨,命文聘攜帶家眷,率軍千人,即可前往江夏赴任。

文聘欣然領旨,對王寶玉充滿了感激,他心裡何嘗不清楚,這就是王寶玉用另一種方式,讓他回到了荊州。

幾個月後,江夏幾十裡外的南側,一座新城拔地而起,取名望江,仍然讓老貓管理。文聘對此新城視而不見,江夏原本就是個擺設,還在王寶玉控制之中,不必當真。

想開了的文聘,經常喬裝改扮去往各地找故友敘舊,彝陵、襄陽、桂陽、零陵等地經常出現文聘的身影,受到王寶玉、範金強、劉琮、蔡瑁、張允等好友的熱情歡迎,文聘與朋友們把酒言歡,十分快活。

為了防止江東生疑,王寶玉給孫權去了一封信,簡明扼要的說明了此事,儘管陸遜等人一再要求攻打江夏,並沒有得到孫權的同意,最終只能悻悻作罷。

司馬懿曾經為了江夏,不惜跟王寶玉打了一場,當聽說王寶玉主動讓出江夏,聖上派去了文聘之後,一陣長吁短嘆,還喝起了悶酒。

“父親,總聽你說起,要破江東,必得江夏,今日江夏已得,怎反而不快。”司馬昭不解的問道。

“唉,為父枉為小人,此事足以證實,聖上跟他王寶玉的關係,絕非尋常。”司馬懿感嘆道。

“請父親明示。”

“文聘老矣,率千人之眾,怎能守住江夏。不過是聖上將文聘用此法送給王寶玉而已,還堵住了悠悠眾口。回頭再想,應該是陳群也參與其中,與聖上在朝堂之上一唱一和,掩人耳目。”司馬懿沮喪道。

“文聘近年來並未受到重用,一則為荊州降臣,更因其老矣,王寶玉要來何用。甚至是以一郡交換。”司馬昭還是不太明白,王寶玉常有驚人之舉,也許裡面確實醞釀著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
“我兒,做人能有王寶玉三分之德,便可為一方之主,你當效仿之。”司馬懿點撥道。

“請父親明示。”

“文聘並無大用,但聞其對王寶玉有救命之恩,王寶玉所聚集眾人,皆為過命之交,故彝陵固若金湯,無懈可擊。其能為一人而舍一郡,如此德行,堪稱天下無敵,雖未在疆場比試,實則已經勝出。”司馬懿感嘆不已,只不過此生怕是難以結交如此朋友,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。

司馬昭若有所悟,也許就是以德服人的道理,又問起了另外一件事兒,“父親,曹真、張郃已經起兵漢中,還命我方配合,怎不見父親有所行動。”

“聖上糊塗,未戰先洩大計,豈能不敗。唉。是該動身了,傳我將令,兵發斜谷。”司馬懿放下酒杯,釋出了行軍令。

...

上一章 目錄 +書籤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