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禪心中暗喜,一旦諸葛亮離開,他就有了做主的權力,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的當回真正意義的皇上了。
心裡這麼想,劉禪嘴上還是說道:“國中事務繁雜,離不開相父,征討一事,不必親力親為,指派大將前往便可。”
“南蠻不服,國之大患,其地離國甚遠,不習王化,收服不易,唯有臣親征,遇事斟酌,方有勝算。”諸葛亮道。
“若曹丕孫權來攻,又當如何?”劉禪想到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,以他的本事,吃喝玩樂還行,領軍打仗想都不敢想。
“聖上高見。”諸葛亮難得的讚美了一句,又說道:“孫權難以越過荊州之地,並不足懼,漢中有張苞、關興二將,曹丕不敢覬覦。”
一聽這話,劉禪不禁看向了王寶玉,有自己四叔的兵馬據守荊州,確實可讓孫權無法透過,下方的群臣也反應過味來,看向王寶玉的眼神中,多了不少敬畏。
“此事不可!”群臣中有一人出列反對道,此人只有二十多歲,正是精通術士之道,時任中散大夫的譙周。
“愛卿有何異議?”劉禪帶著點不高興的問。
“南方不毛之地,瘴疫橫行,丞相身擔鈞衡之重任,不宜遠征。”譙周道。
譙周可是會算卦,王寶玉聽到這句話,不禁皺眉,難道說他算出了什麼,諸葛亮此行會有危險?
“愛卿言之有理,相父不可以身涉險。”劉禪又沒了主意。
諸葛亮卻堅持道:“聖上勿憂,皇叔昨日已征服南越各地,深知對戰蠻夷之法,且願起兵相助,臣此去少則半載,多則一年,便可獲勝回朝。”
下方一片轟動,王寶玉得南越、降駱越,屢戰屢勝,手下大將如雲,朝中無人不知。此行得王寶玉幫助,此戰勝利幾乎沒有懸念,等待諸葛亮凱旋而歸,這蜀漢的江山又要擴大許多,讓人如何不激動。
譙周嘴巴動了動,還是默默的退了下去。
劉禪更是感動得差點落淚,不顧當著眾人,拉緊王寶玉的手,咧嘴哽咽道:“四叔,侄兒便仰仗你了!”
“我就是幫個忙,關鍵還是靠丞相領兵打仗。”王寶玉客氣道。
“既然相父心意已決,朕便准許相父親征南蠻,一切兵馬呼叫,皆由相父酌情安排!”劉禪高聲道。
諸葛亮叩頭謝恩,又說:“臣離開之日起,可著蔣琬代理相府事務,聖上遇事不決,儘可諮之。”
劉禪點頭答應,長出了一口氣,暗自思量如何大展身手,不讓外人小瞧。
散朝之後,為了表示對王寶玉的感謝,劉禪又強行將王寶玉留了下來,一同來到了自己的後花園。
“侄兒只知皇叔忠義,卻不想皇叔還如此大度,此番相父必定會凱旋而歸!”劉禪感激的說道。
“互幫互助,增進和睦嘛。”王寶玉呵呵笑著說道。
“皇叔如此相助侄兒,侄兒也將私人王國一同與皇叔分享!”劉禪高興的說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