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覺醒來,上班路上,QQ裡的各路朋友不管追沒追這本書都驚聞本書完結了的訊息,然後QQ瞬間刷屏……不捨的有之,道謝的有之,調侃的也有之。
一路上都在回覆,感覺卻甚是套路,簡直就可以複製貼上一個個統一回答了。
不過有個好友倒說得不錯。
“既然完本了,那就寫個感言吧……”
是啊,想了想確實要感言一下了。
畢竟,我曾經為了這本書,度過了一千五百個日日夜夜,這一段超過我生命十分之一以上的生涯,也應該留下點什麼紀念。
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,多年來曾經看了許許多多的名著,也深深沉迷過那些大師們所營造的世界——尤其是雨果和巴爾扎克,他們兩個的作品我更是百看不厭,也曾經細細揣摩,學習他們的筆法。
他們都是法國的作家,生活在那個激盪的19世紀當中,也正是因為他們,我才對那個年代的法國和歐洲充滿了興趣,也願意去花時間研究當時的社會和風俗。
就在某一天當中,我就為此突發奇想,我能不能學習那個時代的文法,然後將之改造,寫出一本能夠迎合現在時代讀者的中國網文呢?
沒錯,就是迎合,我從不以為寫文該有多清高,既然想要給人看,就應該迎合市場受眾,巴爾扎克寫過驚悚故事,雨果也寫過志怪傳奇,我絕不認為一個作者想方設法去迎合讀者有什麼錯,或者降低了什麼格調,相反我認為某些故作高深矯揉造作的現代作者才更加俗不可耐。
當然,迎合是一回事,同樣重要的也是寫出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,完全迎合的話就會讓作品變成空幻的人偶。
所以,對我來說,寫作就是在市場和自我之間走鋼絲,我小心翼翼地想要在這中間維持平衡,為此設計人物,構思情節,調整故事的結構。
不誇張地說,是傾注了我心血和希望的書。
我幾乎以比工作還要熱情認真的態度寫著這本書,也正是因為如此,所以當它並沒有如同我預期的那樣時,我感到了痛苦的失落,我不想虛偽地說我不在乎成績,我真的很在乎,因為那代表著對我的評判、對本書的評判,也是我的努力是否成功的最直觀的指標。
對我來說,這本書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,又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人喜愛呢?
也正是因為如此,對這本書的批評都會讓我感到很尷尬和心疼。
當然,大部分善意的批評我都能夠接受,並且努力聽取,哪怕沒辦法聽取的我也會表示感謝。
然而,當在某個論壇當中,被人以“你是在中國寫書,憑什麼讓主角愛法國”這種荒唐的理由來質疑和指責的時候,我感到了由衷的憤怒,並且大發了脾氣,說了一些讓自己現在想來還很慚愧的話。
結果,自然就引來了更多的批評和蔑視,毫無疑問這也降低了許多人對我、對我這本書評價,這是我至今想起來還很難釋懷的事。我對我叱罵過的人道歉,但是我依舊不認為他們的建議有任何價值,我也有我的固執和堅持。
再加上那段時間,我的工作也十分不順利,最後不得不離職了事,重重打擊加起來,讓我當時心情極度低落,幾次在文章的末尾中發洩了情緒,實在對不起讀者們。
在最難受的時候,我曾經幾次想過要放棄,想過就這麼算了。